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介绍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3 19:44:30
介绍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介绍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创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发展.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克己复礼”,这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
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荀子杂取百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汉代儒学虽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辩驳中相互渗透.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两宋之际,二程和朱熹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天与人以“理”为原则,“天理”的核心是“仁”.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明清之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一批思想家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的“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主张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明末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理学家的虚伪.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自由,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这些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6、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二、总结升华: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私有制的确立、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导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发生.面对现实的纷争,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要求严格等级秩序.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壮大,阶级矛盾激化,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肯定,确立了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政治统治黑暗,文化上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从而造就了一批反传统的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否定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批判封建专制,主张“人民为主”,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杂取百家,在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将孔子正名分的政治观与《公羊春秋》主张大一统的思想结合,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与佛教、道教彼此反复辩驳、相互渗透,宋代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