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细胞质遗传的相关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9/25 06:30:47
现有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细胞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型细胞乙,用细胞工程的办法互换这两的细胞中的核,培养得到含乙核的甲植株,含甲核的乙植株,关于这两植株育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植株雄性可育,雌性不育 B乙植株雄性可育,雌性不育 C甲植株雄性不育,雌性不育 D乙植株雄性可育,雌性可育
细胞质遗传的相关问题
解题思路: 细胞质遗传
解题过程:
甲细胞和乙细胞交换细胞核后,甲细胞内细胞核含有雄性不育基因,细胞质含有雄性不育基因,所以甲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乙细胞细胞核含有雄性可育基因,细胞质也雄性可育基因,所以乙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雄性可育。
答案:CD
这道题目,是05年江苏的高考试题,考后基本已经认定是一道错题,建议您放弃这道题目。
这是我在K12主持讨论的,后来发表的2005年11期《中学生物教学》上的文章,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对2005年江苏高考第29题,许多教师都感到迷惑。试题本身的科学性到底有没有问题?怎样思考?下面将老师们数月来的讨论情况选遍如下。
1 题目

现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乙.用细胞工程的方法互换这两个细胞中的核,培养得到含乙核的甲植株,含甲核的乙植株。关于这两植株育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植株雄性可育,雌性不育 B.乙植株雄性可育,雌性不育
C.甲植株雄性不育,雌性不育 D.乙植株雄性可育,雌性可育
2 教材相关知识[安徽省定远炉桥中学(233290) 牛文安]

植物为什么会发生雄性不育现象呢?研究表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它们的
雄蕊是否可育,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其中,细胞核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并且R对r为显性;细胞质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 因用N表示。在上述四种基因的关系中,细胞核可育基因(R)能够抑制细胞质不育基因(S)的表达,因此,当细胞核可育基因(R)存在时,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当细胞质基因为可育基因(N)时,无论细胞核具有可育基因还是不育基因,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只有当细胞核不育基因(rr)与细胞质不育基因(S)同时存在时,植株才能表现为雄性不育。
3 解析与迷惑

江苏某发育生物学博士:不明白出题人的意图。题目本身是围绕雄性不育的讨论,分别侧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对雄性不育的影响程度。通过题中所述的细胞学操作获得2种新的细胞,随即对这2种细胞发育为成体后的育性的探讨,应该仍然是在雄性不育的角度上,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再添一个雌性不育的推测。C选项描述和题意不符。[雪羽毛摘自《杨子晚报》]
白鼠终结者: 我认为是打印错误。学生可以排除A、B,由于多选所以会选出C、D;但是“雌性不育”,高中教材上没有。实在为命题人捏把冷汗啊!
金松涛[浙江省临海市台州中学(317000) :雄性不育性状等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这题超纲了!要解答好本题,作为考生,一方面应了解,雌性不育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作用的,还是仅由细胞核基因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若是仅由核基因控制的,那么控制雌性不育性状的细胞核基因是否与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基因为同一基因。但这些在题干中均没有相应的背景信息。从学生求解来看,只能作一假设,雌性不育性状应是细胞核基因决定的,且与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基因是同一基因,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求解!
王为海[湖北省汉川市汉川高中(432300)]: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解理科综合卷》 P175认为“甲细胞和乙细胞交换细胞核后,甲细胞内细胞核含有雄性不育基因,细胞质含有雄性不育基因,所以甲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乙细胞细胞核含有雄性可育基因,细胞质也雄性可育基因,所以乙长成的植株表现为雄性可育”可一字未提“雌性不育”或“可育”!
牛文安:水稻在三系配套中S(rr)如果是母本又怎么会是雌性不育呢?对小麦而言,S(rr)也是雄性不育作母本,而并不是雌性不育 。原题C应该是“甲植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
徐玉华[浙江省桐庐中学(311500)]:选修课本上只有雄性不育的概念,什么是雌性不育?雌性不育受什么基因控制?雌性不育与雄性不育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我相信大多数高中生物老师都有。可能是命题者出现笔误,原题C可能为“甲植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
ylzxhyl : 题目有问题。雄性的育性与雌性的育性是两对相对相状,雄性的可育与否与雌性的育性无关。
散步的鱼569 : 教材中的雄性不育讲得是水稻,小麦这样雌雄同花植物,如果是雌雄异株的植物会不会也有雄性不育现象?看样子,小麦的雌性不育还是存在的,但套用选修课本的知识点来解释,恐怕难度太大!在加上,这道题有明显的超纲之嫌,因此,不是一道好题!
李红莲[湖北省蕲春一中(435300)]:我认为这题肯定有问题的。这是对我们知识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我们上课的一个挑战。考纲还要不要看,我们到底又该讲什么?
王彬[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中(257200)]: 我的疑问是:即便是存在雌性不育的罕见现象,那么,决定其性状的相关基因难道也是S(rr)?如果不是,学生如何做?如何与教材发生联系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陌生问题?如果是这个题依然不够严密:因为依照教材的知识,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他们一定会推断出S(rr)是雌性可育的!学生哪里能够知道:自然界还存在基因型和雄性不育相同,却雌性不育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罕见的连大部分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题都是失败的!
水手之舵: 因为互换了细胞核核以后,甲变成了核质基因都是不育的所以甲是雄性不育而雌性是可育的
北枫 :我觉得应该C选项中应该是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然后按照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相关性状来推,可以得出答案:D
不是坏教师 :是不是因为首先核不育,所以不管细胞质怎么样,雌雄都不育。
徐新民 [江苏省苏州中学(215011)]: 雄性不育主要指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全,花药皱缩,花粉空瘪而不能传粉的现象,植物的雄蕊是否可育,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根据题意,甲植株的育性应为雄性不育,但雌性可育;乙植株的育性应为雄性可育、雌性可育。 [雪羽毛摘自《杨子晚报》]
温馨 : 从题目所给的资料以及课本相关内容都丝毫没有涉及到雌性不育的问题。
雄性不育这个性状是由核基因和质基因共同控制的,当核基因和质基因都是雄性不育基因的时候,植株表现雄性不育,并不等于说雌性也不育。这个题在很多资料里都解释的很含糊。所以如果是印刷错误,出题方应该澄清一下,免得广大教师和学生凭空猜测,浪费时间和精力。
和风★小凡: 这部分内容我就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没想到害了他们,真搞不懂按照大纲复习难道也有错吗?
江苏某考生: 当时做这个题时就觉得比较奇怪,A和B两个选项是可以排除的,D是肯定正确的,感觉甲植株雌性可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是多选题,也就只好再选个C了。[雪羽毛摘自《杨子晚报》]
内质网:从应试角度看,上面考生的解题技巧不错。即使对C答案不清楚的情况下,通过必要的推理照样得分。按此情况分析,此题C考查的不是学生懂得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具有必要的考试技巧。
4 其他言论

王彬:对本题开展讨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为来年高考命题提供参考依据,以使同样的错误不要再次出现。
裴广娟[内蒙赤峰宁城高级中学( 024000) ]:基于生物学科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基于生物学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可应用于实践,基于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材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的兴趣,所以我先向学生介绍了袁隆平为什么要寻找雄性败育的水稻,以及寻找的艰难历程,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很轻松地和学生分析了三系法育种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认识,最后又向同学们介绍了袁隆平对两系法水稻的研究,即光温敏不育系,最后又给学生印发了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袁隆平的事迹,学生对细胞质遗传的知识应该掌握到尊循大纲而又不拘泥于大纲的要求了,所以看到了江苏的这道考题心中很是兴奋,但兴奋之余,是困惑,是无奈。

秦莉[山东省沂源四中(256104) ]:高考命题的权威遭到质疑不是什么好消息。我看了只有心痛。高考关乎学生的命运,出现这样的事情,我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无奈。感谢互动带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外的充实!
内质网: 高考题进入中学教学资料后会不断流行,若有问题的高考题不给予及时指出,这不仅仅会浪费重复印刷的纸张,更会浪费中学师生的精力。至于其是否完成了其选拔功能不是此次互动的目的。
章青[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15011)]:确实如此,以前的高考试题大多能够成为经典题,但今年的广东和江苏的高考试题好象很难找到。这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重复,命题材料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可能与单独命题经验有关。
今年高考已经过去了,我们讨论这个题目,并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重要的是以后的命题应该注意此什么?因为这涉及的不仅是这么多的考生,还有更多的考生的家长和亲属,因此是一个社会问题,也与当前我国创建和谐社会不协调的。另外,试题区分度很低,这对优秀学生很不利,不能吸引优秀学生,我想这也是高校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也告诉引用高考试题的老师,不要认为高考试题都是完美无缺的,在选择高考试题做学生习题时也要进行筛选,不要盲目崇拜。

2005年江苏生物高考第29题引发的争论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