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诚信,乃立身之本”?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7 05:40:21
怎么理解“诚信,乃立身之本”?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即处世之根基.
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谈到“信”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这些珍贵的论点都说明为人处世必须守诺言、讲诚信.
孔子曾经对信义做过精辟的论述.一次,他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方法.他说:“确保粮食充足、军队充实以及对人民的信义,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子贡又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应该舍哪个?”“军备.”“不得已再舍一个,怎么办?”“舍粮食.”“为什么不能舍信义?”子贡又问.孔子说:“人难免一死,没有粮食可以,如果没有了信义,根本与禽兽无异,这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传说周朝时期,周武王死后,由他的幼子周成王即位,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辅佐幼帝.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在树下玩耍.周成王捡了一片树叶递给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为侯.”周公听了就说:“选个黄道吉日,给叔虞举行封侯典礼吧!”成王一听急了,辩解道:“我只是和弟弟开个玩笑罢了.”可是周公却严肃地说:“陛下,君无戏言,天子一说话,史官就会记录下来,并按照天子的话去做.所以,陛下要想在今后说话有威力,就应遵守诺言.”周成王只好照周公的话去做,唐叔虞因此被封为晋侯.
改革家商鞅“城门立信”的故事尽人皆知.这一举动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颁布变法条例,获得秦国人民都很拥护和遵守.可以说,商鞅变法的成功,得益于“诚信”二字.
古人尚且懂得以信为本,我们更应该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一条准则.如果你言而无信,朋友们上了一次当,就绝不会上第二次当!
明代有一本书,名叫《郁离子》,书中讲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因不守信用而丧生,很能给人启发.这位商人在过河时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并向围观的人许诺:“谁能救我,我将付他100两金子.”一个渔人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人80两金子.渔人很愤怒,责怪商人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人太贪婪.渔人只好作罢.后来,这个商人在乘船时又遇上险情,他还像上一次那样呼救、许诺.这时,那位渔人就在附近,但他没有去救商人,反而告诉周围的人:“这个人言而无信.”人们听了渔人的话,谁也不肯去救商人.结果,商人淹死在河中.我们姑且不去深究渔人的是与非,仅从这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不遵守诺言,失信于人,有时甚至有可能性命也难保.所以,诚信既是我们自身修养的根本,也是我们取信他人的必由之道.
当然,信守诺言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的先人孔子曾遇到过被迫承诺的事情.那时,孔子和他的学生住在陈国.由于陈国不断受到战争的侵袭,孔子决定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卫国去.在途中,不幸被卫国的叛贼抓住了.一番交涉后,叛贼对孔子说:“只要你们不去卫国我就放了你们.”孔子一口答应,并和叛贼对天发誓.被放出来后孔子带着学生继续向卫国走去.他的学生子贡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遵守诺言吗?难道您想违背自己的誓言?”孔子说:“被人胁迫之下发出的盟誓,天神是根本不听的,因而也不存在什么背盟不背盟的.”天神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孔子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被逼无奈情况下承诺的事情可以另当别论.
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谈到“信”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这些珍贵的论点都说明为人处世必须守诺言、讲诚信.
孔子曾经对信义做过精辟的论述.一次,他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方法.他说:“确保粮食充足、军队充实以及对人民的信义,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子贡又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应该舍哪个?”“军备.”“不得已再舍一个,怎么办?”“舍粮食.”“为什么不能舍信义?”子贡又问.孔子说:“人难免一死,没有粮食可以,如果没有了信义,根本与禽兽无异,这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传说周朝时期,周武王死后,由他的幼子周成王即位,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辅佐幼帝.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在树下玩耍.周成王捡了一片树叶递给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为侯.”周公听了就说:“选个黄道吉日,给叔虞举行封侯典礼吧!”成王一听急了,辩解道:“我只是和弟弟开个玩笑罢了.”可是周公却严肃地说:“陛下,君无戏言,天子一说话,史官就会记录下来,并按照天子的话去做.所以,陛下要想在今后说话有威力,就应遵守诺言.”周成王只好照周公的话去做,唐叔虞因此被封为晋侯.
改革家商鞅“城门立信”的故事尽人皆知.这一举动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颁布变法条例,获得秦国人民都很拥护和遵守.可以说,商鞅变法的成功,得益于“诚信”二字.
古人尚且懂得以信为本,我们更应该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一条准则.如果你言而无信,朋友们上了一次当,就绝不会上第二次当!
明代有一本书,名叫《郁离子》,书中讲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商人因不守信用而丧生,很能给人启发.这位商人在过河时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并向围观的人许诺:“谁能救我,我将付他100两金子.”一个渔人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人80两金子.渔人很愤怒,责怪商人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人太贪婪.渔人只好作罢.后来,这个商人在乘船时又遇上险情,他还像上一次那样呼救、许诺.这时,那位渔人就在附近,但他没有去救商人,反而告诉周围的人:“这个人言而无信.”人们听了渔人的话,谁也不肯去救商人.结果,商人淹死在河中.我们姑且不去深究渔人的是与非,仅从这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不遵守诺言,失信于人,有时甚至有可能性命也难保.所以,诚信既是我们自身修养的根本,也是我们取信他人的必由之道.
当然,信守诺言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的先人孔子曾遇到过被迫承诺的事情.那时,孔子和他的学生住在陈国.由于陈国不断受到战争的侵袭,孔子决定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卫国去.在途中,不幸被卫国的叛贼抓住了.一番交涉后,叛贼对孔子说:“只要你们不去卫国我就放了你们.”孔子一口答应,并和叛贼对天发誓.被放出来后孔子带着学生继续向卫国走去.他的学生子贡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遵守诺言吗?难道您想违背自己的誓言?”孔子说:“被人胁迫之下发出的盟誓,天神是根本不听的,因而也不存在什么背盟不背盟的.”天神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孔子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被逼无奈情况下承诺的事情可以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