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16:54:51
赏析: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题思路: 古典诗歌经典语句赏析
解题过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这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前句写“山居”,后句写“秋瞑”。“空山”二字点明独居山中,有如世外桃园,同时也为全诗勾勒出空旷静寂的背景;“新雨后”则点染出了骤雨初歇时的空山明净。“晚来秋”三字指出节令与时间,它与首句呼应,不仅点题,而且展示了一种明净爽宜的环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新鲜,景色绝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写山林中的自然景色。诗人抓住两种典型景物,用以静显动的手法,展现了两幅饱含诗情画意的画面:新雨刚住,皓月升空,如水的月光透过老松的虬枝泻落下来,林间仿佛悬起层层柔和、薄明的轻纱;清澈的泉水,漫过平滑的山石,欢快地跳跃着淙淙流去,一路波光点点。在诗人的心中,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自北宋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这几句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尾句意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因此,这几句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自唐代杜甫《蜀相》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频烦”,多次地烦劳。“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前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的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最后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最后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祝福寒假快乐,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这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前句写“山居”,后句写“秋瞑”。“空山”二字点明独居山中,有如世外桃园,同时也为全诗勾勒出空旷静寂的背景;“新雨后”则点染出了骤雨初歇时的空山明净。“晚来秋”三字指出节令与时间,它与首句呼应,不仅点题,而且展示了一种明净爽宜的环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新鲜,景色绝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写山林中的自然景色。诗人抓住两种典型景物,用以静显动的手法,展现了两幅饱含诗情画意的画面:新雨刚住,皓月升空,如水的月光透过老松的虬枝泻落下来,林间仿佛悬起层层柔和、薄明的轻纱;清澈的泉水,漫过平滑的山石,欢快地跳跃着淙淙流去,一路波光点点。在诗人的心中,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自北宋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这几句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尾句意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因此,这几句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自唐代杜甫《蜀相》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频烦”,多次地烦劳。“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前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的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最后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最后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祝福寒假快乐,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