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珠海)甲、乙两同学用氧化铜做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化学作业 时间:2024/11/11 08:59:18
(2012•珠海)甲、乙两同学用氧化铜做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甲同学:取40g氧化铜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蓝色溶液.
(1)甲同学所得溶液显蓝色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溶液中含硫酸铜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乙同学:将五份含6g碳粉和40g的氧化铜的混合物,分别放入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强热.在不同的反应时间里收集到如下数据:
(3)①加热2min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②混合固体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
CuO+C
甲同学:取40g氧化铜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蓝色溶液.
(1)甲同学所得溶液显蓝色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溶液中含硫酸铜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乙同学:将五份含6g碳粉和40g的氧化铜的混合物,分别放入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强热.在不同的反应时间里收集到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min | 2 | 4 | 6 | 8 | 10 |
固体质量/g | 44 | 39 | 35 | 32 | 32 |
气体质量/g | X | 7 | 11 | 14 | 14 |
②混合固体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
CuO+C
| ||
(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是蓝色;
(2)设40g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则: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40g X
根据:
80
160=
40g
X解得X=80g;
(3)①在4min和6min之间固体质量减少了39-35=4,气体质量增加了11-7=4;在6min和8min之间固体减少了35-32=3,气体质量增加了14-11=3,所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正好等于气体的增加量,加热2min固体质量减少了:46-44=2,所以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是2g;
②假设此反应中碳粉足量,算出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11g,符合题意;假设此反应中CuO足量,算出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22g,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此反应中一定是碳粉足量.然后,算出此时,生成Cu的质量恰为32g,说明过量的碳粉一定全部转化为了气体,据此算出先前参与反应的碳粉质量为3g,故碳粉剩余3g,而它们恰好能与11gCO2完全反应,生成14gCO,故得出结论:此时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全部是CO
(2)设40g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则: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40g X
根据:
80
160=
40g
X解得X=80g;
(3)①在4min和6min之间固体质量减少了39-35=4,气体质量增加了11-7=4;在6min和8min之间固体减少了35-32=3,气体质量增加了14-11=3,所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正好等于气体的增加量,加热2min固体质量减少了:46-44=2,所以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是2g;
②假设此反应中碳粉足量,算出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11g,符合题意;假设此反应中CuO足量,算出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22g,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此反应中一定是碳粉足量.然后,算出此时,生成Cu的质量恰为32g,说明过量的碳粉一定全部转化为了气体,据此算出先前参与反应的碳粉质量为3g,故碳粉剩余3g,而它们恰好能与11gCO2完全反应,生成14gCO,故得出结论:此时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全部是CO
(2012•珠海)甲、乙两同学用氧化铜做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2013•中山二模)甲、乙两同学用氧化铜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2011•盐城二模)某同学用不同种类的洗衣粉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某同学进行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有关实验,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如下(见表格),请结合表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2013•滨湖区模拟)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张刚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华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点燃铁丝,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小华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点燃铁丝,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
(2011•六盘水)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老师引导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2012•盘锦)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如图所示)
(2014•邢台二模)研究人员用不同植物做了两组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根据下列步骤,回答相关问题.)
(2011•鞍山)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及相关数据如图),请你回答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