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啊?外国名著选读的作业,还有,如何理解但丁《神曲》中思想和艺术的矛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2 20:31:34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啊?外国名著选读的作业,还有,如何理解但丁《神曲》中思想和艺术的矛盾
麻烦各位分类清晰点,完全看不懂啊.
麻烦各位分类清晰点,完全看不懂啊.
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 毫无疑问,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但也要看到,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据史料记载,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有蛮族部落形成,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和习俗,实际上形成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种群.例如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生活状况、社会制度以及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情况,在凯撒于公元前1世纪末所写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就有过丰富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日耳曼人文化高于其他部族的材料.而后,从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日耳曼各部落又开始结成不同的联盟,如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盎格鲁-撒克逊、伦巴德等.这种古代蛮族文化的融合,实际上催生着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
其次,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虽然蛮族南侵之后,摧毁了古代的文化,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但是,新的文化毕竟又是在曾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成就的欧洲大陆上产生的,古代的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存在于欧洲本土的遗民身上.这一切都决定着新产生的文化并不能完全剪断古代文化的脐带.例如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些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人士常常就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宣传其思想;利用古代天文知识编撰教会历书,利用民间音乐伴唱圣诗;有些人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典故和材料加以改造,用拉丁文将其写成宗教故事等.甚至被中世纪奉为“伟大的神学家”的圣·奥古斯丁,早年也曾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并酷爱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中一些描写爱情的部分.752年加洛林王朝建立之后,查理大帝“还派人搜集和抄写古代抄本”.这说明,当北方的蛮族人与欧洲本土的文明人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蛮族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也融合在一起了.
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处于中东地区的古代希伯莱人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希伯莱人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小说、预言、箴言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些古代的文学成就后来被收入犹太教的经典之中.而犹太教的经典随着被欧洲人变为自己的宗教——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即《旧约》)之后,在欧洲大陆开始广泛地流传,并日益与欧洲大陆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融为一体.这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尽管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但在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它在被译成希腊文、拉丁文乃至译成拉丁口语体和当地土语融合后的语言,如奥依语、奥克语、罗曼语等之后,逐渐成了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而在中世纪欧洲占有重要地位的拜占庭文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更清楚地显示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拜占庭位于从东方到西方的重要商路上,当时君士坦丁堡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这就使得拜占庭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因素的综合性特点.例如,无论是在公元7至11世纪拜占庭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出现的诗歌创作和散文作品(较有价值者有长篇叙事诗《第格尼斯·亚克里特》、历史著作《拜占庭帝国及其邻近各国记》、《阿历克塞传》等),还是11至13世纪出现的宫廷小说、讽刺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众所周知,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在奴隶主意识形态中即开始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当日耳曼人在欧洲建立封建制国家的最初几百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曾经历了敌视、容忍到支持的变化,使基督教成了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层建筑和统治工具.1054年基督教内部东西两派正式分裂后,西派的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学术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一切文化艺术都被染上了宗教色彩.但是,也要看到,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歌、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例如,中世纪后期产生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乃至城市文学中,都显示出了与基督教文化的强烈的融合关系.可以说,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是: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点.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进入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从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蛮族早期以及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发展和巩固时期的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阶层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融合后欧洲独有的社会现实.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比较起来,艺术形式更为成熟.中世纪欧洲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有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谣曲等.在各种诗歌样式中,形式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从而使诗歌形式发展得更为精雅和完备.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艺术形式开始由 “繁杂”向“简约”转变.片断生活的描绘和情节线索的单纯集中,愈来愈使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的程度.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于一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成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这充分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作家对古代和各民族、各种不同质文学艺术形式的吸收能力,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思维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复杂化的现实.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在这类作品中,人的愿望、激情、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成功的描绘,从而揭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帷幕的一角.这是中世纪欧洲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比起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等人的创作来,此时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更趋于自觉和强化.
二、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公元5至10世纪,这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11世纪之后,教会文学的势力仍然很大.教会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天主教势力区)、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东正教势力区).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教会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这种文学的主要功用是,它用根本不存在的天堂幸福诱惑欺骗被压迫、受剥削的人民,使其俯首贴耳忍受社会的苦难,以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血腥统治.一般来说,教会文学思想价值不大.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如法兰西加洛林时期出现的保罗的《伦巴德人史》和英国下层僧侣作家兰格伦的叙事长诗《农夫彼尔斯》等,表现出许多非宗教性的思想感情.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写成,并将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艺术形式的巨大发展. 中世纪出现的史诗与谣曲,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作品.中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世纪早期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大都产生在氏族部落发展和大迁徙前后,主人公是氏族部落英雄.内容描写的是他们为氏族部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所进行的血亲复仇斗争以及同自然所进行的斗争,表现出了浓郁的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早期英雄史诗形成期间,人们的思想和认知结构尚未越出神话意识范畴,因而史诗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和多神教成分;虽然经文人编订加进了基督教教义,但却多游离于史诗主体内容之外.因早期史诗具有异教精神,所以受到教会势力的严重摧残,许多史诗没有保留下来.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片断)、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意为“话语”,原不是书名)、芬兰人的《卡列瓦拉》(又名《英雄国》)等.这些史诗虽然形成较早,但文字记录却比较晚,有的很晚.如《卡列瓦拉》直到19世纪才将民间歌谣整理成完整史诗出版.因而中世纪早期史诗包含不同时代的因素.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有较高的认识、思想和艺术价值,显现了中世纪前期欧洲人民的艺术才能.这些史诗之所以能在中世纪流传或编订问世,或因为是在基督教控制尚不严酷的时期,或因为是在基督教的影响较弱的边陲地域.即使如此,这些作品也打上了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烙印.
《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共3100余行.盎格鲁·撒克逊人于公元五六世纪由大陆向不列颠岛迁移时带来了这个传说,又经200年的口头流传,于8世纪用中世纪英语写成,现存最早的手抄本是10世纪的.它反映的是北欧人氏族社会阶段在大陆的生活.
史诗中现实成分和神话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传说和幻想的形式反映氏族制末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贝奥武甫是理想的氏族英雄形象,他虽然是氏族贵族,但对于部落集体极为忠诚,富于献身精神,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理想英雄的特点.这部史诗也受到基督教的浸染,例如,把当时社会人们无法理解的人的命运同上帝联系在一起;把水妖格兰德说成是该隐的后代等.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品.中期英雄史诗都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也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约在12至13世纪被文人整理加工编订记录下来.它们是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中期英雄史诗的主人公是封建国家的英雄,表现的是他们忠君、爱国的观念和统一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史诗中君王的形象往往是统一国家的理想象征.中期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只存在一些残留痕迹,但基督教义的内容却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起,甚至有的英雄人物的爱国行动表现为同异教徒的斗争.但有的史诗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的思想,这是社会阶级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史诗中的反映.有的史诗还包含着古代文学、东方文学的因素,内容比较复杂.中期英雄史诗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114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等. 法国中世纪中期史诗文学取得重大成就,起初多传诵于10至11世纪,繁荣于12至13世纪,14世纪则被淹没,有100余部史诗在19世纪才被发现.《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的基础是民间创作,形成于11世纪末.后经教会文人加工编辑而成.现存最古手抄本产生于12世纪,1837年始被发现.史诗最后一行提到的屠若德(又译杜罗勒都斯)可能是这部史诗的编辑者.《罗兰之歌》用罗曼语写成,全诗共4002行,记叙的事件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史诗情节较之史实有很大变异.史诗的主人公罗兰是一个爱国忠君的英雄人物,把保卫法兰西、保卫祖国的威名看成自己的天职,他说:“不要由于我而使法兰西丧失威名,我宁可死掉,耻辱决不能容忍.”罗兰的爱国精神是同忠君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中世纪中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因为当时的王权是历史进步因素,是统一国家的象征,罗兰牺牲前,倚在岩石上,目光视向敌方,表现了他心怀祖国、仇恨顽敌、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罗兰的爱国精神中,包含护教的成分,这是历史的局限.《罗兰之歌》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很成功的.在编订中,截取七年战争过程中的一段时间,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情节组织得十分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经常使用重叠、对比、夸张的方法,使形象鲜明、突出;史诗的结构采用敌我双方平行描写的方法,叙事明快,有条不紊.史诗多次描写睡梦征兆、上帝显灵、天使下凡,以及英雄人物的宗教精神,这都是基督教影响留下的痕迹.“谣曲”是一种故事性的诗歌.它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15世纪在英国出现了民谣繁荣时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记录下来.“谣曲”的题材比较宽泛,有的咏唱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有的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组歌唱侠盗罗宾汉的谣曲——“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劫富济贫、仗义疏财的侠义行为,赞美了他们的反抗斗争.这组谣曲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罗宾汉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欧洲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典型的等级制度.当时的大小封建主之间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封建主受封于大封建主而成为“附庸”或“封臣”.这些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封建主阶级最下层的一个等级或阶层,被称为“骑士”,是大封建主豢养的封建武装.由于征战频繁和骑士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骑士制度.骑士称号是下层封建主的一种荣誉,封建主子弟只有经过特殊训练和经过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受封为骑士.在历史演进中,骑士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寓含骑士精神的道德标准和信条.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他们在学好武艺的同时,也学习礼仪、作诗和欣赏音乐.骑士把个人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骑士虽然也效忠宗教,但并不奉行禁欲主义.骑士阶层在11世纪开始的长达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地位大为提高.特别是在13世纪,骑士制度达到了鼎盛时代.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火枪和雇佣兵的出现,骑士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在骑士制度出现以后,也出现了反映骑士阶层思想感情的文学.由于骑士出身于封建阶级下层,与史诗和谣曲接触较多;又由于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骑士文学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可以说,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因为法国是骑士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所以骑士文学也最兴旺.而普罗旺斯“在中世纪时代不仅完成了‘宝贵的发展’,甚至还走在欧洲发展的前面”.恩格斯:《法兰克福关于波兰问题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420页.普罗旺斯的诗歌是在宫廷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式多半借助民歌形式演化而成.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尤以“破晓歌”最为著名.这些“破晓歌”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恩格斯称破晓歌是“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骑士抒情诗的作者多难以查考,署名作品多出于骑士之手,如破晓歌作者有阿拉马依、瓦克拉等.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13世纪初,普罗旺斯在北方贵族镇压南方的阿尔比教派时受到破坏,很多诗人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抒情诗的发展.
骑士传奇(“传奇”音译为“罗曼”或“罗曼司”)是一种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其中超自然的荒诞故事没有历史依据.十字军东侵时,各民族混聚在一起,互相传述奇闻传说,遂使一些骑士冒险故事越过了国界,同一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许多民族文学之中.依据骑士传奇的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故事系统,指以古代克尔特人的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为中心的故事诗.其中著名作品有法国12世纪诗人克雷缔安·德·特洛亚的《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1168?)、《伊凡,或狮骑士》(1175?),以及在德、法流行很广的《特里斯丹和依瑟》(12世纪)等;二是拜占庭系统,指在拜占庭流传的以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拜占庭故事诗,著名作品有《弗洛阿和勃朗希芙洛》(1170?)和《奥卡森和尼柯莱特》(13世纪)等;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亚瑟王被描写成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他在卡美罗特城堡中的大厅里,设有一张巨大的圆桌,周围设一百个座位,凡是建有赫赫功勋的骑士均可占一席位,从而引出了许多独立的骑士冒险行侠的故事.这些故事均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属于亚瑟王传说的较有价值的另一类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依瑟》,作品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爱情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此可见,骑士传奇思想上多种因素杂陈,艺术上具有鲜明特色.在思想上,很多作品美化骑士阶层和骑士制度,宣扬骑士精神,掩盖其为封建主效忠的冷酷残暴的本质,宗教色彩浓厚,这些都是其消极因素.但有的作品反映了封建阶级的内讧和下层人民的反抗精神,歌颂对禁欲主义有冲击作用的爱情,赞美锄强扶弱、保护妇女的侠义行动,这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骑士传奇以一两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来构造作品、组织故事,对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为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韵文故事(或称故事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名篇故事有《驴的遗嘱》、《吃桑葚教士》、《农民医生》等;受法国影响,英、德等国也产生了自己的市民韵文故事,英国的《赛丽斯太太》和德国的《神父阿米斯》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长篇叙事诗在城市文学中取得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它是在民间创作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形成于12世纪后半到13世纪中叶.它从法国流传到德、英、意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长诗分27组,每组包含若干小故事.它们各有独立性,但又有共同主人公狐狸列那.故事采取把动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反映市民阶层形成后的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阶级矛盾和斗争.列那同猛兽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市民同贵族的矛盾,赞美市民的才干、机智,嘲讽封建势力的残酷、贪婪和愚蠢.列那欺侮小动物的故事,表现市民阶层内部的矛盾,谴责了上层市民弱肉强食的行径.《列那狐传奇》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对上层市民的丑行也有一定揭露意义.这部故事的艺术风格明快、朴实、诙谐、风趣.《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显示了努力摆脱教会势力束缚的新兴市民的艺术创造力.《玫瑰传奇》分两部分.长诗第一部分写于13世纪初,共4 000余行,相传是教士吉约姆·德·洛利斯为表现自己的爱情生活所作.13世纪60年代,巴黎市民让·德·墨恩完成了第二部分,共17000余行.作品的内容虽然前后矛盾,但基本倾向是表现市民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感情.艺术上隐喻、梦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亦十分高超.市民抒情诗出现于13世纪以后.法国的吕特勃夫(?—1200)是中世纪欧洲第一位市民抒情诗人,写有《吕特勃夫的贫困》和《吕特勃夫的婚姻》;维庸 (1431—1463?)是最优秀的市民诗人,写有《小遗言集》和《大遗言集》,着眼于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反映了英法百年战争之后破败的社会现实.市民戏剧在14世纪后发展起来.城市戏剧的前身是宗教剧.中世纪中期之前,在宗教仪式和民间表演基础上曾形成了宗教剧,主要表演宗教故事.演出地点在教堂,主要形式是宗教奇迹剧和神秘剧.城市兴起后,市民有了自己的戏剧活动,演出地点也搬到了集市上,戏剧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城市戏剧的主要样式有道德剧、傻子剧、笑剧等.道德剧把抽象的伦理观念人格化,内含劝善惩恶的寓意;傻子剧用人物傻言傻行嘲讽贵族和教士;笑剧(也称滑稽剧)以戏谑的手法反映市民生活,表现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市民戏剧中现实性最强的一种.其中《巴特兰律师》是法国笑剧的代表性作品.作品写的是布商和律师受捉弄的故事.剧本把狡猾当做机智聪敏的美德加以颂扬,显示了市民意识的典型的特征.城市戏剧的出现和繁荣,亦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在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独特的社会矛盾作用下,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虽然它的总体成就不如东方的中古文学,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随着其历史和文学的演进,它终于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诞生了自己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
其次,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虽然蛮族南侵之后,摧毁了古代的文化,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但是,新的文化毕竟又是在曾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成就的欧洲大陆上产生的,古代的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存在于欧洲本土的遗民身上.这一切都决定着新产生的文化并不能完全剪断古代文化的脐带.例如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些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人士常常就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宣传其思想;利用古代天文知识编撰教会历书,利用民间音乐伴唱圣诗;有些人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典故和材料加以改造,用拉丁文将其写成宗教故事等.甚至被中世纪奉为“伟大的神学家”的圣·奥古斯丁,早年也曾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并酷爱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中一些描写爱情的部分.752年加洛林王朝建立之后,查理大帝“还派人搜集和抄写古代抄本”.这说明,当北方的蛮族人与欧洲本土的文明人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蛮族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也融合在一起了.
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处于中东地区的古代希伯莱人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希伯莱人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小说、预言、箴言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些古代的文学成就后来被收入犹太教的经典之中.而犹太教的经典随着被欧洲人变为自己的宗教——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即《旧约》)之后,在欧洲大陆开始广泛地流传,并日益与欧洲大陆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融为一体.这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尽管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但在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它在被译成希腊文、拉丁文乃至译成拉丁口语体和当地土语融合后的语言,如奥依语、奥克语、罗曼语等之后,逐渐成了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而在中世纪欧洲占有重要地位的拜占庭文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更清楚地显示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拜占庭位于从东方到西方的重要商路上,当时君士坦丁堡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这就使得拜占庭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因素的综合性特点.例如,无论是在公元7至11世纪拜占庭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出现的诗歌创作和散文作品(较有价值者有长篇叙事诗《第格尼斯·亚克里特》、历史著作《拜占庭帝国及其邻近各国记》、《阿历克塞传》等),还是11至13世纪出现的宫廷小说、讽刺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众所周知,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在奴隶主意识形态中即开始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当日耳曼人在欧洲建立封建制国家的最初几百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曾经历了敌视、容忍到支持的变化,使基督教成了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层建筑和统治工具.1054年基督教内部东西两派正式分裂后,西派的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学术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一切文化艺术都被染上了宗教色彩.但是,也要看到,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歌、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例如,中世纪后期产生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乃至城市文学中,都显示出了与基督教文化的强烈的融合关系.可以说,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是: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印迹.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点.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进入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从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蛮族早期以及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发展和巩固时期的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阶层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融合后欧洲独有的社会现实.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比较起来,艺术形式更为成熟.中世纪欧洲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有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谣曲等.在各种诗歌样式中,形式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从而使诗歌形式发展得更为精雅和完备.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艺术形式开始由 “繁杂”向“简约”转变.片断生活的描绘和情节线索的单纯集中,愈来愈使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的程度.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于一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成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这充分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作家对古代和各民族、各种不同质文学艺术形式的吸收能力,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思维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复杂化的现实.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在这类作品中,人的愿望、激情、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成功的描绘,从而揭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帷幕的一角.这是中世纪欧洲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比起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等人的创作来,此时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更趋于自觉和强化.
二、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公元5至10世纪,这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11世纪之后,教会文学的势力仍然很大.教会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天主教势力区)、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东正教势力区).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教会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这种文学的主要功用是,它用根本不存在的天堂幸福诱惑欺骗被压迫、受剥削的人民,使其俯首贴耳忍受社会的苦难,以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血腥统治.一般来说,教会文学思想价值不大.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如法兰西加洛林时期出现的保罗的《伦巴德人史》和英国下层僧侣作家兰格伦的叙事长诗《农夫彼尔斯》等,表现出许多非宗教性的思想感情.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写成,并将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艺术形式的巨大发展. 中世纪出现的史诗与谣曲,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作品.中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世纪早期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各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大都产生在氏族部落发展和大迁徙前后,主人公是氏族部落英雄.内容描写的是他们为氏族部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所进行的血亲复仇斗争以及同自然所进行的斗争,表现出了浓郁的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早期英雄史诗形成期间,人们的思想和认知结构尚未越出神话意识范畴,因而史诗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和多神教成分;虽然经文人编订加进了基督教教义,但却多游离于史诗主体内容之外.因早期史诗具有异教精神,所以受到教会势力的严重摧残,许多史诗没有保留下来.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片断)、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意为“话语”,原不是书名)、芬兰人的《卡列瓦拉》(又名《英雄国》)等.这些史诗虽然形成较早,但文字记录却比较晚,有的很晚.如《卡列瓦拉》直到19世纪才将民间歌谣整理成完整史诗出版.因而中世纪早期史诗包含不同时代的因素.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有较高的认识、思想和艺术价值,显现了中世纪前期欧洲人民的艺术才能.这些史诗之所以能在中世纪流传或编订问世,或因为是在基督教控制尚不严酷的时期,或因为是在基督教的影响较弱的边陲地域.即使如此,这些作品也打上了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烙印.
《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共3100余行.盎格鲁·撒克逊人于公元五六世纪由大陆向不列颠岛迁移时带来了这个传说,又经200年的口头流传,于8世纪用中世纪英语写成,现存最早的手抄本是10世纪的.它反映的是北欧人氏族社会阶段在大陆的生活.
史诗中现实成分和神话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传说和幻想的形式反映氏族制末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贝奥武甫是理想的氏族英雄形象,他虽然是氏族贵族,但对于部落集体极为忠诚,富于献身精神,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理想英雄的特点.这部史诗也受到基督教的浸染,例如,把当时社会人们无法理解的人的命运同上帝联系在一起;把水妖格兰德说成是该隐的后代等.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品.中期英雄史诗都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也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约在12至13世纪被文人整理加工编订记录下来.它们是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中期英雄史诗的主人公是封建国家的英雄,表现的是他们忠君、爱国的观念和统一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史诗中君王的形象往往是统一国家的理想象征.中期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只存在一些残留痕迹,但基督教义的内容却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起,甚至有的英雄人物的爱国行动表现为同异教徒的斗争.但有的史诗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的思想,这是社会阶级矛盾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史诗中的反映.有的史诗还包含着古代文学、东方文学的因素,内容比较复杂.中期英雄史诗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114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等. 法国中世纪中期史诗文学取得重大成就,起初多传诵于10至11世纪,繁荣于12至13世纪,14世纪则被淹没,有100余部史诗在19世纪才被发现.《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的基础是民间创作,形成于11世纪末.后经教会文人加工编辑而成.现存最古手抄本产生于12世纪,1837年始被发现.史诗最后一行提到的屠若德(又译杜罗勒都斯)可能是这部史诗的编辑者.《罗兰之歌》用罗曼语写成,全诗共4002行,记叙的事件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史诗情节较之史实有很大变异.史诗的主人公罗兰是一个爱国忠君的英雄人物,把保卫法兰西、保卫祖国的威名看成自己的天职,他说:“不要由于我而使法兰西丧失威名,我宁可死掉,耻辱决不能容忍.”罗兰的爱国精神是同忠君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中世纪中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因为当时的王权是历史进步因素,是统一国家的象征,罗兰牺牲前,倚在岩石上,目光视向敌方,表现了他心怀祖国、仇恨顽敌、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罗兰的爱国精神中,包含护教的成分,这是历史的局限.《罗兰之歌》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很成功的.在编订中,截取七年战争过程中的一段时间,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情节组织得十分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经常使用重叠、对比、夸张的方法,使形象鲜明、突出;史诗的结构采用敌我双方平行描写的方法,叙事明快,有条不紊.史诗多次描写睡梦征兆、上帝显灵、天使下凡,以及英雄人物的宗教精神,这都是基督教影响留下的痕迹.“谣曲”是一种故事性的诗歌.它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15世纪在英国出现了民谣繁荣时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记录下来.“谣曲”的题材比较宽泛,有的咏唱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有的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组歌唱侠盗罗宾汉的谣曲——“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劫富济贫、仗义疏财的侠义行为,赞美了他们的反抗斗争.这组谣曲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罗宾汉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欧洲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典型的等级制度.当时的大小封建主之间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封建主受封于大封建主而成为“附庸”或“封臣”.这些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封建主阶级最下层的一个等级或阶层,被称为“骑士”,是大封建主豢养的封建武装.由于征战频繁和骑士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骑士制度.骑士称号是下层封建主的一种荣誉,封建主子弟只有经过特殊训练和经过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受封为骑士.在历史演进中,骑士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寓含骑士精神的道德标准和信条.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他们在学好武艺的同时,也学习礼仪、作诗和欣赏音乐.骑士把个人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骑士虽然也效忠宗教,但并不奉行禁欲主义.骑士阶层在11世纪开始的长达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地位大为提高.特别是在13世纪,骑士制度达到了鼎盛时代.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火枪和雇佣兵的出现,骑士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在骑士制度出现以后,也出现了反映骑士阶层思想感情的文学.由于骑士出身于封建阶级下层,与史诗和谣曲接触较多;又由于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骑士文学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可以说,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因为法国是骑士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所以骑士文学也最兴旺.而普罗旺斯“在中世纪时代不仅完成了‘宝贵的发展’,甚至还走在欧洲发展的前面”.恩格斯:《法兰克福关于波兰问题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420页.普罗旺斯的诗歌是在宫廷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式多半借助民歌形式演化而成.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尤以“破晓歌”最为著名.这些“破晓歌”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之后在黎明前分离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恩格斯称破晓歌是“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骑士抒情诗的作者多难以查考,署名作品多出于骑士之手,如破晓歌作者有阿拉马依、瓦克拉等.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13世纪初,普罗旺斯在北方贵族镇压南方的阿尔比教派时受到破坏,很多诗人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抒情诗的发展.
骑士传奇(“传奇”音译为“罗曼”或“罗曼司”)是一种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其中超自然的荒诞故事没有历史依据.十字军东侵时,各民族混聚在一起,互相传述奇闻传说,遂使一些骑士冒险故事越过了国界,同一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许多民族文学之中.依据骑士传奇的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故事系统,指以古代克尔特人的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为中心的故事诗.其中著名作品有法国12世纪诗人克雷缔安·德·特洛亚的《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1168?)、《伊凡,或狮骑士》(1175?),以及在德、法流行很广的《特里斯丹和依瑟》(12世纪)等;二是拜占庭系统,指在拜占庭流传的以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拜占庭故事诗,著名作品有《弗洛阿和勃朗希芙洛》(1170?)和《奥卡森和尼柯莱特》(13世纪)等;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亚瑟王被描写成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他在卡美罗特城堡中的大厅里,设有一张巨大的圆桌,周围设一百个座位,凡是建有赫赫功勋的骑士均可占一席位,从而引出了许多独立的骑士冒险行侠的故事.这些故事均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属于亚瑟王传说的较有价值的另一类作品是《特里斯丹和依瑟》,作品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爱情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此可见,骑士传奇思想上多种因素杂陈,艺术上具有鲜明特色.在思想上,很多作品美化骑士阶层和骑士制度,宣扬骑士精神,掩盖其为封建主效忠的冷酷残暴的本质,宗教色彩浓厚,这些都是其消极因素.但有的作品反映了封建阶级的内讧和下层人民的反抗精神,歌颂对禁欲主义有冲击作用的爱情,赞美锄强扶弱、保护妇女的侠义行动,这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情节、爱情故事,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骑士传奇以一两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中心线索来构造作品、组织故事,对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为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韵文故事(或称故事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名篇故事有《驴的遗嘱》、《吃桑葚教士》、《农民医生》等;受法国影响,英、德等国也产生了自己的市民韵文故事,英国的《赛丽斯太太》和德国的《神父阿米斯》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长篇叙事诗在城市文学中取得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它是在民间创作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形成于12世纪后半到13世纪中叶.它从法国流传到德、英、意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长诗分27组,每组包含若干小故事.它们各有独立性,但又有共同主人公狐狸列那.故事采取把动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反映市民阶层形成后的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阶级矛盾和斗争.列那同猛兽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市民同贵族的矛盾,赞美市民的才干、机智,嘲讽封建势力的残酷、贪婪和愚蠢.列那欺侮小动物的故事,表现市民阶层内部的矛盾,谴责了上层市民弱肉强食的行径.《列那狐传奇》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对上层市民的丑行也有一定揭露意义.这部故事的艺术风格明快、朴实、诙谐、风趣.《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显示了努力摆脱教会势力束缚的新兴市民的艺术创造力.《玫瑰传奇》分两部分.长诗第一部分写于13世纪初,共4 000余行,相传是教士吉约姆·德·洛利斯为表现自己的爱情生活所作.13世纪60年代,巴黎市民让·德·墨恩完成了第二部分,共17000余行.作品的内容虽然前后矛盾,但基本倾向是表现市民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感情.艺术上隐喻、梦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亦十分高超.市民抒情诗出现于13世纪以后.法国的吕特勃夫(?—1200)是中世纪欧洲第一位市民抒情诗人,写有《吕特勃夫的贫困》和《吕特勃夫的婚姻》;维庸 (1431—1463?)是最优秀的市民诗人,写有《小遗言集》和《大遗言集》,着眼于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反映了英法百年战争之后破败的社会现实.市民戏剧在14世纪后发展起来.城市戏剧的前身是宗教剧.中世纪中期之前,在宗教仪式和民间表演基础上曾形成了宗教剧,主要表演宗教故事.演出地点在教堂,主要形式是宗教奇迹剧和神秘剧.城市兴起后,市民有了自己的戏剧活动,演出地点也搬到了集市上,戏剧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城市戏剧的主要样式有道德剧、傻子剧、笑剧等.道德剧把抽象的伦理观念人格化,内含劝善惩恶的寓意;傻子剧用人物傻言傻行嘲讽贵族和教士;笑剧(也称滑稽剧)以戏谑的手法反映市民生活,表现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市民戏剧中现实性最强的一种.其中《巴特兰律师》是法国笑剧的代表性作品.作品写的是布商和律师受捉弄的故事.剧本把狡猾当做机智聪敏的美德加以颂扬,显示了市民意识的典型的特征.城市戏剧的出现和繁荣,亦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在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在独特的社会矛盾作用下,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形成和成熟起来的.虽然它的总体成就不如东方的中古文学,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随着其历史和文学的演进,它终于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诞生了自己最杰出的代表——意大利诗人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