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怎样答好诗歌鉴赏题(怀古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06:09:49
怎样答好诗歌鉴赏题(怀古类)
怎样答好诗歌鉴赏题(怀古类)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技巧
咏史怀古类诗歌是一种或以历史遗迹为依托、或以古人事迹为题材来抒写作者某种内在情志的诗歌体裁.这类诗歌,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体现着一种时代的穿透力,读起来总会给人一种沧桑旷远之感.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这类诗歌大体有三种基本类型:
一、就史事论史事
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诗歌,着眼史事,议论引发,将自己的态度诗化地表达出来.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从项羽穷兵黩武的行径入笔,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借史事说今事
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作者以一颗忧天下之心,或表现对当世腐政的不满,或表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将史实与现实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借古说今,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
借古讽今和借(怀)古伤今是这一类型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在作品中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这可以说是借古讽今的杰作.再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作者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昔对比之中,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自然产生怀古伤今的情结.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从史事描述、意象的选择以及语势的倾向上去判断作者是意在“讽”(讽喻)还是意在“伤”.
三、以史事言情志
作者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采取对古人伟业的追溯,最终引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此类诗歌多铺陈渲染,以景衬情,与古人沟通,鉴赏时既要了解历史人物,又要对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创作音景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抒之情、所明之志.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某一首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类型,进而深入就里地去鉴赏呢?
其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咏史怀古诗往往立足于正面写史,通过写史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因此,做好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这是首要问题.这里所说的历史知识,指的是人物、典故和历史事实.只有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才能明确作品中所引题材的实质,沟通作者的写作意旨,进而确定鉴赏的基本方向.
例如1996年高考,选的是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如果知道了作者歌颂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回答问题就容易多了.
其二,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创作背景.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史事发怀古之幽情,往往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因此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诗言志”,如果抛开诗歌的现实性和主观倾向性,就很难认识到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就会有失偏颇.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加强对常见作家的了解,解答问题时要多注意关于创作背景的提示内容.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了解到这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再结合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我们也就可以给这首词作基本定位了.
融合相关信息,深入进行思考,就可以确定一首咏史怀古诗的类型.有了对诗歌类型的认识,再注意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反衬、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等)的运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鉴赏了.
实战演练
(一)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诗的颈联表达了什么观点?《伶官传序》中哪句话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2.请从诗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简要谈一谈你的认识.
(二)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1.诗的题目为“怀古”,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怀古”是为了 .整首诗体现出一种 的格调.
2.如果将颔联的“来”改为“落”,“下”改为“泛”好不好?为什么?
(三)[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从整首曲子来看,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2.“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该如何理解?
(四)[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这首曲子上片意在咏史,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咏史有什么作用?
2.从下片内容看,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一)1.表达了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国家兴亡,应当取决于人事的观点.《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2.这首诗前两联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通过今昔盛衰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和感慨打下铺垫;后两联则是借古讽今,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来告诫唐代统治者不能依托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享乐,步六朝破亡的后尘.(要点:结构上,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议论和生发感慨;艺术手法有今昔盛衰对比、铺垫、借古讽今.)
(二)1.排解乡思/孤寂、萧索、寥落、沉郁
2.不好.“来”“下”两个字与凄迷冷落的情景相协调,对于鸟,若用“落”字,则有得到归宿之感,不如“来”字写出了鸟的孤寂无依;对于舟,若用“泛”字,则显得欢快,不如“下”字写出其行色匆匆.总之,换用“落”“泛”二字,就索然无味了.
(三)1.对比.通过这种鲜明的物境反差,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憎恶情绪,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2.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含蓄朦胧地表达出对王朝覆灭、物是人非的无尽感慨,也仿佛是在告诫骊山和渭河,不必为此而忧愁叹息,这种人事变迁是自然规律.看似平淡,却包含着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四)1.一方面,揭示古往今来的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成过眼云烟、一场梦幻,即使曾经尊贵、繁华都会最终成空;另一方面.为下片述怀言志作铺垫.
2.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诗酒自娱、悠闲宁静、淡泊无为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