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周时期的“礼仪教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2 01:17:47
如何看待西周时期的“礼仪教化”?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它与广义的教育同类.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两个途径,社会教化过程与个体生命是同步的. 传统中国社会教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儒家教化思想为主导,吸纳和交融法、道等诸家思想和外来学说,且互相取长补短;以一种十分具体的目标、观念、规范、准则或行为方式,把家国、社会、伦理等诸多关系与个人的人生实践和发展方向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出植根于具体人生的、以群体价值为取向的社会化模式.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是:(1)教授生活技能.生活技能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和职业技能,如教授农民科学施肥、作物套种、抗衡作物的病虫害、简单的医学知识、办企业及其生产经营手段等.(2)教导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包括日常生活规范,政治、法律、道德规范,角色规范.如宣传乡规民约,教导待人接物礼貌,时事政策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普法宣传,中华美德教育,以及教导农民中主要角色(如父母、子女、村民、村干部等)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及其角色特质要求,教导角色的期望和规范,角色的态度和情感.(3)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当代农民正处在跨世纪的交接点中,时代需要广大农民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具有创新意识,胸怀大志,成为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能将个体知识技能、创造力能动地外化于社会.如信仰上追求共产主义,生活上追求富裕,事业上勇于开拓等.传统中国的教化思想源自先秦,集中反映为礼仪法度的教化,由此构筑起“礼仪之邦”的社会教化体系.中国传统社会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化民成俗”与“学做圣贤”,其内容包括人文、伦理、道德及其规范,其形式是动员家庭、家族、学校及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用以作为规范个人道德的伦理性、政治性手段,以节制不适当、不正确行为.总之,社会教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规范个体行为以服从群体,减少以至避免社会纷争,整合家庭、家族、民族共同体,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中国,尽管在先秦时代法、道两派的教化分别强调“以法为教”和“无为而治”,但是秦汉以后,随着儒家的学说基本上占据了主流的地位,情况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儒家的教化基本上是伦理的和政治的,这种教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政治的诉求.这种诉求,一方面表现为对“内圣外王”的境界的期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化民成俗”的状态的向往.这种以伦理政治的诉求为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的教化,在此后的漫长的岁月里所以能够绵延不断、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它与小农封建经济和大一统的专制政治需要是非常契合的(参阅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因此,毫不奇怪地或者非常自然地,所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便成了儒家教化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