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行为指导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09:10:12
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行为指导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心得
受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坐而论道”,只是将该学科作为一门学问教给学生.他们仅仅满足于将向学生灌输书上的有关观点而未能考虑到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具体指导来“落实”这些知识.其结果同“高分低能”一样,许多学生在知识方面确实“饱学”了,而行为不能体现出这一点,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甚至出现了某些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脱离父母生活很难自理的现象.所以,在不放松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思品”老师应注重通过强化对学生的行为指导,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这对当今大多数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的新一代尤为重要.而良好的道德品行具体表现,正是检验思想教育工作的最根本依据.这样才符合“知”、“情”、“意”、“行”的思想品质形成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我着重抓好了以下几点:
一、拉近“(课)本”“生(活)”距离,理论联系实际.
现行课本图文并茂,有关事例也比较典型.但这些例子毕竟与具体学校的具体班级乃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甚至与时代相脱节.所以,在授课时,我特别注意适当穿插平时搜集来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甚至是个别学生身上的事例.这就消除了学生对课本的距离感,让他们体会到,课本所述道理源自生活.如在学习《助人为乐》这一课时,我就举了班上一位名叫王娟的同学的例子.这位同学在班级一向默默无闻,但在同学遇到困难时,很善于不声不响地去帮助人家.一位同学在上学路上摔伤了腿,上学不方便.她坚持每天搀扶这位同学上学.平时,那位同学文具忘记带了,她见了会主动借给人家……由于这些“小事”不起眼,同学们往往视若无睹,没有什么体会.我给同学们分析了其精神实质,让他们认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她一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我还因势利导地要求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班级很快掀起做“小雷锋”的热潮.
另外,我还精选课本以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其思想“升华”打下基础.
二、紧扣一言一行,养成“(学以)致用”习惯.
“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和同学们产生矛盾时,当你遇到不良诱惑时……你要首先回忆一下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再三思而行!”我经常这样要求学生,促使他们把德育知识转化为“行动力”.每学到新的一课,我总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审视自身和周围人的行为,坚持良好行为习惯,摒弃不好的行为习惯,使学习真正起到“导行”作用.如在学习《尊敬师长》这一课时,我就组织大家通过一星期的观察准备,在课上当堂点评学校这方面典型的人和事.另外,我还通过指导同学们写期中、期末思想品德表现小结来帮助他们“长”上明亮的“道德眼”.
三、借助班队活动,创设“转化”氛围
集体活动本身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们特别有意义.而相关的活动内容,更能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他们的行为以积极影响.每次班队活动,作为“思品”老师,我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有机结合课本知识,使活动更具有教育意义.在学《爱老敬老》这一课时,我特地在班级组织了一次去镇敬老院慰问老人的中队活动.学生们给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打扫屋子等,使老人们深受感动.而同学们也通过活动增强对老人的情感,提高了自身道德修养.
另外,班级黑板报、学生自制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大力营造良好品德行为转化的氛围.
四、细化班队管理,促进“知”“行”转化.
首先,同团队负责人和所任教班级的班主任密切合作,制定相关制度,将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中去.如在每学期起初公布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细则,明确学生日常行为具体要求并定期进行评议和量化分析,利用晨会、班会等时机总结提高.其次,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现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第三,善于利用各种时机,促进行为养成训练.每学期起初,同学们乍一来到学校,心中自然充满美好的希望.这时开展诸如“新学期里新的我”的活动,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而每逢大的节日如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甚至是民间的母亲节,都可以通过要求学生以自身的良好行为迎接节日的方式来强化其行为养成.如在每当母亲节到来之际,我就要求同学们做一件能体现热爱母亲的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教育效果都很好.
另外,对于个别思想品德表现相对滞后的“后进生”要经常通过经常性的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其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纠正不良行为,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全面“丰收”.
受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习惯于“坐而论道”,只是将该学科作为一门学问教给学生.他们仅仅满足于将向学生灌输书上的有关观点而未能考虑到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具体指导来“落实”这些知识.其结果同“高分低能”一样,许多学生在知识方面确实“饱学”了,而行为不能体现出这一点,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甚至出现了某些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脱离父母生活很难自理的现象.所以,在不放松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思品”老师应注重通过强化对学生的行为指导,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这对当今大多数为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的新一代尤为重要.而良好的道德品行具体表现,正是检验思想教育工作的最根本依据.这样才符合“知”、“情”、“意”、“行”的思想品质形成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我着重抓好了以下几点:
一、拉近“(课)本”“生(活)”距离,理论联系实际.
现行课本图文并茂,有关事例也比较典型.但这些例子毕竟与具体学校的具体班级乃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甚至与时代相脱节.所以,在授课时,我特别注意适当穿插平时搜集来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甚至是个别学生身上的事例.这就消除了学生对课本的距离感,让他们体会到,课本所述道理源自生活.如在学习《助人为乐》这一课时,我就举了班上一位名叫王娟的同学的例子.这位同学在班级一向默默无闻,但在同学遇到困难时,很善于不声不响地去帮助人家.一位同学在上学路上摔伤了腿,上学不方便.她坚持每天搀扶这位同学上学.平时,那位同学文具忘记带了,她见了会主动借给人家……由于这些“小事”不起眼,同学们往往视若无睹,没有什么体会.我给同学们分析了其精神实质,让他们认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她一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我还因势利导地要求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班级很快掀起做“小雷锋”的热潮.
另外,我还精选课本以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其思想“升华”打下基础.
二、紧扣一言一行,养成“(学以)致用”习惯.
“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和同学们产生矛盾时,当你遇到不良诱惑时……你要首先回忆一下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再三思而行!”我经常这样要求学生,促使他们把德育知识转化为“行动力”.每学到新的一课,我总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审视自身和周围人的行为,坚持良好行为习惯,摒弃不好的行为习惯,使学习真正起到“导行”作用.如在学习《尊敬师长》这一课时,我就组织大家通过一星期的观察准备,在课上当堂点评学校这方面典型的人和事.另外,我还通过指导同学们写期中、期末思想品德表现小结来帮助他们“长”上明亮的“道德眼”.
三、借助班队活动,创设“转化”氛围
集体活动本身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们特别有意义.而相关的活动内容,更能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他们的行为以积极影响.每次班队活动,作为“思品”老师,我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有机结合课本知识,使活动更具有教育意义.在学《爱老敬老》这一课时,我特地在班级组织了一次去镇敬老院慰问老人的中队活动.学生们给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打扫屋子等,使老人们深受感动.而同学们也通过活动增强对老人的情感,提高了自身道德修养.
另外,班级黑板报、学生自制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大力营造良好品德行为转化的氛围.
四、细化班队管理,促进“知”“行”转化.
首先,同团队负责人和所任教班级的班主任密切合作,制定相关制度,将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中去.如在每学期起初公布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细则,明确学生日常行为具体要求并定期进行评议和量化分析,利用晨会、班会等时机总结提高.其次,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现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第三,善于利用各种时机,促进行为养成训练.每学期起初,同学们乍一来到学校,心中自然充满美好的希望.这时开展诸如“新学期里新的我”的活动,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而每逢大的节日如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甚至是民间的母亲节,都可以通过要求学生以自身的良好行为迎接节日的方式来强化其行为养成.如在每当母亲节到来之际,我就要求同学们做一件能体现热爱母亲的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教育效果都很好.
另外,对于个别思想品德表现相对滞后的“后进生”要经常通过经常性的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其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纠正不良行为,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全面“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