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团泊洼的秋天》为例说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9:18:24
以《团泊洼的秋天》为例说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特点是什么?
以《团泊洼的秋天》为例说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特点是什么?
郭小川,1937年参加革命,后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并坚持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等十余本诗集.在他数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诗人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郭小川的诗歌风格:火一样的激情、深刻的哲理、新颖的形式.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是跟时代的背景和他个人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一、诗歌风格
  (一)用火一样的激情,书写时代最强音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书写当时的革命激情,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他数十年生涯里,他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对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诗人的回答,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诗人的一系列优秀诗作,如《致青年公民》组诗、《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都较为清晰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如他的著名的《向困难进军》一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又是一首宣传鼓动诗.诗作是针对当时一些年轻人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出现了畏难、后退的心理而作,采用了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富于鼓动性的语言,向人们揭示时代生活的真谛,召唤和鼓励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敢于“向困难进军”,勇于“投入火热的斗争”.诗作采用了比兴和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先是介绍“我”遇上了困难,去见将军,要求回后方去再学习几年,但是得到了将军的回答是:“问题很简单——/不勇敢的/在斗争中学会勇敢,/怕困难的/去顽强地熟悉困难.”这些闪光的话使“我”立即回到队伍继续前进.这些自身的经历和当时青年人的心态是一样的,都是来源于那个时代的生活.诗人最后在诗歌末尾直抒胸臆:“让我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不仅用言词/而且用行动/说明我们是真正的公民!”诗句响彻着时代的声音,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即使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文革”期间里,面对种种迫害和诬陷,作者也是以刚直不阿的气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如《秋歌》一诗,他写道:“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这是何等的豪迈气质啊,只有“战士诗人”才拥有这种气魄!
  (二)富含哲理,在感情中闪现着真理的光芒
  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是当时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已经尝试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开展民族解放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前期他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但还是很稚嫩,正处于探索的时期,谈不上有什么成熟.而前期的很多诗歌,也因为战斗性强的原因,缺乏一种哲理性.但随着对生活认识与思考的加深,他逐步由以政治语言鼓动读者,向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感染读者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以《望星空》为标志的,诗人诗歌的抒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深沉.诗歌的内容是:一个夜晚,诗人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眺望,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心中涌起了人生短暂的联想,但是,当诗人把目光转向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想到了我们“沸腾的战斗生活”,想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时,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 在诗人的理性意识中,《望星空》是以比较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 的时代主题,但在诗歌的具体展开中,却明显的体现了感受与理念、诗学与政治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诗歌中,作者少了一贯的明朗豪迈的诗风,而在诗句中添加了的深沉则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用极接近个人情感世界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挫折的严肃思考和感应.在诗歌中,作者引导读者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考,使得这首诗歌富含哲理,体现着作者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熟.他这以后的诗歌,很多也体现着哲理性,像《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的作品.
  (三)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诗体创造
  郭小川在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曾先后采用过很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如楼梯式、民歌式、自由体、长句体等多种形式.但在众多的诗体中,长句体则为郭小川在诗体方面的独特创造.在评论郭小川诗歌创作很多的文章中,有的人称作这种独特的诗体为“新辞赋体”.为了表达更加开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诗体的基本特征是:句子长,又被称为长句体,长廊体.一行诗至少由两个以上的短诗句构成,诗节的组合比较自由,由2,3,4行诗句构成,节与节之间的字数,句数,大体整齐,压韵 ; 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来表达 ; 容量大,适宜于奔放情诗的抒发.由于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登泰山》、《团泊洼的秋天》等.由于他在诗体创造方面有着较大贡献,有人又称他为“革新能手”.冯牧指出:“他从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辞赋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雄浑有力的诗体.…… 这种体裁,经过诗人长期实践和运用,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风格,在我国诗歌创作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文革”期间,他遭受了种种迫害,致使他的诗体探索道路没有再继续下去.
  个人的原因
  1、个人的创作历程
  郭小川诗歌风格的形成,跟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的创作历程就可以一目了然.
  1955 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他写了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诗在内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这些诗感情热烈豪迈,以 “阶梯式”的形式表现斗争、建设、进军的主题,澎湃的激情都倾吐出来,以政论家的头脑和战土的姿态鼓舞人民投入火热的斗争.但在艺术方面却还显得稚嫩,艺术形象的创作往往被政治性的议论所代替.
  1957 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进行探索的一个时期.他在努力克服议论多于形象这一缺陷的同时,开始向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的题材挺进,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内蕴.有三类创作代表这一时期的成就:一类是为配合政治工作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包括《致青年公民》组诗(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7首市)和《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这些站在时代的政治高度和“大我”立场、抒发共产主义浪漫豪情、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楼梯体” 写成的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使郭小川名声鹊起.另一类是由于较多表现诗人的个人化情感受到批评的抒情诗,主要是《山中》、《致大海》和《望星空》少数作品.这些作品一发表,立刻招致激烈的政治性责难,《望星空》更被指责为“主导的东西,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东西”.还有一类是同样引起争议并遭批评的4篇叙事诗,包括《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有时被称为“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这些叙事诗不仅在内容上对生活作了具有深度的思考,同时在形式上也表现出刻意探索的努力.句式上初步形成后来那种长于铺陈的长句,诗节则在同一首诗礼保持统一.
  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郭小川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他开创了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两种抒情体式“新辞赋体”和“新散曲体”,代表性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行》等.此时的抒情诗,似乎又恢复到统一于“时代大我”的情感模式当中,不过由于艺术上的成熟,时代的豪情通过较为个人化的有节制的表达,显得意味深长.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四个阶段.这时,诗人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迫害,被剥夺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但他仍然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等作品.特别是写于1975年的《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抒写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矛盾的严肃思考和战斗激情,标志着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高度.
  2、诗人的爱国情感
  郭小川从学生时代起,就热情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抗日战争初期,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平,几经周折辗转,终于抵达山西太原,投笔从戎,成为王震将军三五九旅的一员,后任王震的机要秘书.在那火热的革命年代,他一手举枪,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手拿笔,饱蘸一腔热血,写下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鼓舞部队奔向战场,英勇杀敌.人们赞誉他是战士诗人.因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充满朝气,深受王震、胡乔木、陆定一等人器重.共和国诞生后,他不负众望,继续奋笔写诗,热情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一度成为文艺界一颗光彩照人的诗人.他的诗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一种对于伟大的党和祖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伟大的人民军队真诚和挚爱的感情.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饱含在诗句里面的那种具有激情的、喷涌式的情感的宣泄.如在他著名的《甘蔗林——青纱帐》一诗中,他这样写道:“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抖着白须、游遍江南;/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秆粗粒圆;/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
  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坚毅、豪迈、自信的诗人站在我们面前,他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对国家无比热爱的深沉情感……
  总之,郭小川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创作的政治抒情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顶峰,更是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就像有人所指出的那样: “作为社会主义的新诗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诗,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