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汉字的前途是拼音文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2:59:20
为什么有人说汉字的前途是拼音文字?
讨论汉字不能单纯从使用工具这个范畴展开.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国学大家也在汉字改革上作了不少尝试,但汉字是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在华夏部落逐渐扩张同化建成大一统的帝国起着无可替代的首要作用,其功劳远远超过秦始皇的度量衡之类规范政策.君不见欧洲和中国地理、面积都差不多,却一直是四分五裂,诸侯蜂起,其文字拼音化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回头谈谈汉字出路问题,直接抄一段.
-------------------------------------------------
自清末开始,人们就对汉字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怀疑.在祖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历史背景中,许多人认为国力的衰弱源自于科技不发达,科技的落后是因为教育不普及,而教育未能普及的原因是汉字不好学,因而有人提出了沿着拼音化的方向改造汉字的主张.
“五四”运动以后,钱玄同、赵元任等人的改革思想更为激进,倡议采用罗马字母取代汉字书写国语,这就是所谓的“国语罗马字运动”.此后又形成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些运动的倡导者都认为把汉字变成拼音文字可以提高识字速度,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汉字拼音化的改革主张后来集中地反映在1931年9月海参威第一次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国新文字十三原则》 中,并得到了包括鲁迅、郭沫若、胡愈之等人在内的许多高层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大会认为“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大会确定的汉字改革方针是:“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并反对用象形文字的笔画来拼音或注音,如日本的假名、高丽的拼音、中国的注音字母等等改良方法.”
解放以后,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热情支持,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汉字拼音化热潮.这种汉字拼音化运动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有利于全国的信息交流.但是,它对减少识字记忆负担、缩短识字教育时间、促进普及识字教育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反思近一二百年汉字拼音文化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汉字拼音化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显著效果,至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忽视了汉字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汉字拼音化的目的是利用汉语拼音,造出拼音文字.但文字的形成总是遵循“用字→造字→学字→检字”的系统程序,没有使用需求,人们就不会无缘无故地造字.中国汉字拒绝拼音化的原因,就是因为汉字造字法基本上与中国文化发展相适应,在我们发现音素之前,就已经创造了足够的文字,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这种丰富的汉字文化和文化的继承性制约着汉字的突变,同时配合历史的延续,不断完善着汉字系统.因而,试图在短短的一二百年时间内实现汉字拼音化,就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甚至可能导致民族的毁灭.
二是违背了语言文字应用的统一性.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汉字拼音化要改造汉字,同时就得到改造汉语及其相应的语法.外国人废除象形文字,是因为象形文字无法表达他们的多音节语言,而且当时的象形造字法严重滞后于古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于是西方人只得利用音素,重新创造拼音文字,并逐渐形成因区别需要而夹带不发音哑字母的语言规律.而汉语却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种,拼音造字如果仅靠声韵相拼,只能产生一千两百个音节,所造出的拼音文字必然难以区别字义.因而,在汉语拼音造字尚未形成夹带哑字母的语言规律之前,汉字拼音化只能是天方夜潭.
目前,汉字拼音化的热潮已经逐渐降温,大多数曾经热心此道的仁人志士也开始觉得汉字拼音化的设想既割裂历史传统又脱离现实实际.人们为了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正确把握汉字改革的方向,不得不重新追寻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理性分析汉字的优势与不足.
-------------------------------------------------
自清末开始,人们就对汉字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怀疑.在祖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历史背景中,许多人认为国力的衰弱源自于科技不发达,科技的落后是因为教育不普及,而教育未能普及的原因是汉字不好学,因而有人提出了沿着拼音化的方向改造汉字的主张.
“五四”运动以后,钱玄同、赵元任等人的改革思想更为激进,倡议采用罗马字母取代汉字书写国语,这就是所谓的“国语罗马字运动”.此后又形成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些运动的倡导者都认为把汉字变成拼音文字可以提高识字速度,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汉字拼音化的改革主张后来集中地反映在1931年9月海参威第一次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国新文字十三原则》 中,并得到了包括鲁迅、郭沫若、胡愈之等人在内的许多高层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大会认为“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大会确定的汉字改革方针是:“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并反对用象形文字的笔画来拼音或注音,如日本的假名、高丽的拼音、中国的注音字母等等改良方法.”
解放以后,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热情支持,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汉字拼音化热潮.这种汉字拼音化运动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有利于全国的信息交流.但是,它对减少识字记忆负担、缩短识字教育时间、促进普及识字教育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反思近一二百年汉字拼音文化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汉字拼音化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显著效果,至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忽视了汉字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汉字拼音化的目的是利用汉语拼音,造出拼音文字.但文字的形成总是遵循“用字→造字→学字→检字”的系统程序,没有使用需求,人们就不会无缘无故地造字.中国汉字拒绝拼音化的原因,就是因为汉字造字法基本上与中国文化发展相适应,在我们发现音素之前,就已经创造了足够的文字,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这种丰富的汉字文化和文化的继承性制约着汉字的突变,同时配合历史的延续,不断完善着汉字系统.因而,试图在短短的一二百年时间内实现汉字拼音化,就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甚至可能导致民族的毁灭.
二是违背了语言文字应用的统一性.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汉字拼音化要改造汉字,同时就得到改造汉语及其相应的语法.外国人废除象形文字,是因为象形文字无法表达他们的多音节语言,而且当时的象形造字法严重滞后于古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于是西方人只得利用音素,重新创造拼音文字,并逐渐形成因区别需要而夹带不发音哑字母的语言规律.而汉语却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种,拼音造字如果仅靠声韵相拼,只能产生一千两百个音节,所造出的拼音文字必然难以区别字义.因而,在汉语拼音造字尚未形成夹带哑字母的语言规律之前,汉字拼音化只能是天方夜潭.
目前,汉字拼音化的热潮已经逐渐降温,大多数曾经热心此道的仁人志士也开始觉得汉字拼音化的设想既割裂历史传统又脱离现实实际.人们为了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正确把握汉字改革的方向,不得不重新追寻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理性分析汉字的优势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