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变法的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3 18:10:58
各种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解题思路: 谢谢你的提问
解题过程:
梭伦改革 一、内容:前594年,梭伦出任执政官
经济--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地位的保护
鼓励发展工商业,稳定平民利民主
政治--财产多寡四等级,改变出身定权利
公民大会权最高,四百人会公民庭
打破贵族权垄断,平民直接管国事,
政治民主开道路
二意义:
性质-奴隶主贵族推行的平民改革
影响-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奠定民主政治基础(阶级结构、平民权利、权力划分、中庸和谐) 商鞅变法 一、内容 (1)军事方面(强军力,保兵源):①实行什伍制度:②奖励军功,军功授爵:(2)经济方面(保财政,增国力):①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就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①行政制度上,推广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②法律制度上,实行连坐制;并且秦实行轻罪重罚原则,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只是措施过于严苛。 (4)社会风俗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焚烧“六虱”之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二、意义 1.富国强兵,力量壮大——直接成果 变法革除了旧的弊端,实行了新政。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社会转型,飞跃发展——长远影响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使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治胜利。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 3.整顿吏治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5)改行汉制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汉制) 2.改革的影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表现: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②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③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安石变法 一、主要内容 (一)“富国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二)“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兵法。 保马法。 (三)“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 二、意义: 新法的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国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了农田,人民得到了好处,国家增加了收入。 欧洲宗教改革 一、内容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因信称义”: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天主教的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认为圣经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②主张先定论;③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员选举产生;④主张过简朴生活,认为教会应该监督、社会、家庭;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三)英国国教:——国王主持下的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 (一)“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放农奴。) 2、经济上: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收取份地赎金。)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二、改革的作用及评价 1、改革的进步性: (1)性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改革地位: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 (3)改革作用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在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方面: 1、农业领域: (1)措施: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度;②兴修水利;③推广改良农具;④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⑤设专门机构、实行国家专卖。(2)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农业,为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2、工业领域: (1)措施:①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②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③行政手段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3、商业领域: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二)政治方面: (1)措施:①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简化地方行政区划);②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撒拉丁城堡大屠杀)③整顿社会秩序。 (2)作用: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实质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 (三)军事方面: 1.措施:①建军校培养军官;②实行征兵制;③加强训练军队;④装备先进武器;⑤大力发展海军(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2.作用: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方面 1.措施:①创办学校;②外聘专家;③选派留学生;④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 2.作用: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 (一)性质: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二)意义 1.积极性: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内容(特点”破旧”和”立新”) 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置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①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①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②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政策: ①内容:前期: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同时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后期:A.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B.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C.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②特点:A.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B.政府扶持 ③影响: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3.思想文化方面:文明开化 (1)教育方面:整顿机构,颁布法令,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培养人才推行军国主义教育);(2)传播启蒙思想;(3)生活习俗提倡西化。 4.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1)实行义务兵役制,强化武士道(侵略扩张);(2)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军事大学;(3)改革军事机构;(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5.颁布1889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1)背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反对派和知识分子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 (2)内容:①天皇依据宪法总揽统治权;②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只有审议国家预算案的权力;③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④承认国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权利,但被称为天皇统治下的“臣民”,拥有的权利随时可能被剥夺和限制;⑤天皇拥有军队的统帅权,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①积极: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②局限:实际上依然实行专职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二、评价: 1、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积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 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 1.变法具体措施如下: (1)政治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作用: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③局限性: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2)经济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颁布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②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③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文化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②作用: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③局限性: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4)军事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裁汰旧军。(颁布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②作用: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③局限性: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戊戌变法的影响: 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①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②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④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梭伦改革 一、内容:前594年,梭伦出任执政官
经济--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地位的保护
鼓励发展工商业,稳定平民利民主
政治--财产多寡四等级,改变出身定权利
公民大会权最高,四百人会公民庭
打破贵族权垄断,平民直接管国事,
政治民主开道路
二意义:
性质-奴隶主贵族推行的平民改革
影响-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奠定民主政治基础(阶级结构、平民权利、权力划分、中庸和谐) 商鞅变法 一、内容 (1)军事方面(强军力,保兵源):①实行什伍制度:②奖励军功,军功授爵:(2)经济方面(保财政,增国力):①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就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①行政制度上,推广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②法律制度上,实行连坐制;并且秦实行轻罪重罚原则,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只是措施过于严苛。 (4)社会风俗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焚烧“六虱”之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二、意义 1.富国强兵,力量壮大——直接成果 变法革除了旧的弊端,实行了新政。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社会转型,飞跃发展——长远影响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使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治胜利。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 3.整顿吏治 (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5)改行汉制 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汉制) 2.改革的影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表现: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②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③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安石变法 一、主要内容 (一)“富国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二)“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兵法。 保马法。 (三)“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 二、意义: 新法的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国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了农田,人民得到了好处,国家增加了收入。 欧洲宗教改革 一、内容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因信称义”: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天主教的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认为圣经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②主张先定论;③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员选举产生;④主张过简朴生活,认为教会应该监督、社会、家庭;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三)英国国教:——国王主持下的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 (一)“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放农奴。) 2、经济上: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收取份地赎金。)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二、改革的作用及评价 1、改革的进步性: (1)性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改革地位: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 (3)改革作用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在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方面: 1、农业领域: (1)措施: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度;②兴修水利;③推广改良农具;④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⑤设专门机构、实行国家专卖。(2)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农业,为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2、工业领域: (1)措施:①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②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③行政手段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3、商业领域: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二)政治方面: (1)措施:①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简化地方行政区划);②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撒拉丁城堡大屠杀)③整顿社会秩序。 (2)作用: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实质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 (三)军事方面: 1.措施:①建军校培养军官;②实行征兵制;③加强训练军队;④装备先进武器;⑤大力发展海军(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2.作用: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方面 1.措施:①创办学校;②外聘专家;③选派留学生;④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 2.作用: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 (一)性质: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二)意义 1.积极性: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内容(特点”破旧”和”立新”) 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置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许多士族下层因为贫困不得不进入工厂做工谋生。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①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①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②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政策: ①内容:前期: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同时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后期:A.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B.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C.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②特点:A.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B.政府扶持 ③影响: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3.思想文化方面:文明开化 (1)教育方面:整顿机构,颁布法令,建立近代学校体制,培养人才推行军国主义教育);(2)传播启蒙思想;(3)生活习俗提倡西化。 4.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1)实行义务兵役制,强化武士道(侵略扩张);(2)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军事大学;(3)改革军事机构;(4)扶植军事工业;(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5.颁布1889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1)背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反对派和知识分子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 (2)内容:①天皇依据宪法总揽统治权;②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只有审议国家预算案的权力;③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④承认国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权利,但被称为天皇统治下的“臣民”,拥有的权利随时可能被剥夺和限制;⑤天皇拥有军队的统帅权,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①积极: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②局限:实际上依然实行专职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二、评价: 1、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积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②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 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 1.变法具体措施如下: (1)政治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作用: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③局限性: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2)经济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颁布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②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③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文化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颁布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②作用: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③局限性: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4)军事方面:①措施(改革旧制:)裁汰旧军。(颁布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②作用: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③局限性: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戊戌变法的影响: 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①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②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④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