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有没有谁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在语文阅读中拿高分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9:33:58
有没有谁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在语文阅读中拿高分啊?!
有没有谁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在语文阅读中拿高分啊?!
掌握阅读知识点:记叙文的知识点
1、记叙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线索.包括:以时间、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3、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
4、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
6、辨析记叙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常用的有:①记叙;②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③议论;④抒情.
7、文章的中心,关键性的语句的使用,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深刻化.
8、分析结构,文章的层次,以及中心思想.
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10、能够对不同文体,描写同一对象或写法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这些知识点未必都会在写作中直接用到,但它对解读一篇记叙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叙文阅读技巧
1、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
解读一篇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能否准确把握主旨可以说是能否做好阅读题的关键.归纳主旨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⑶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⑷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概括记叙文的主旨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
④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另外,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
3、对于记叙文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辨析.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拟人、比兴(主要用于诗歌)、侧面烘托等.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语言风格,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既要求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又要有具体而微的细致分析,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切不可只写一些套话.
4、如何把握人物性格? (重要哦)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要从对人物的描写去分析,还应注意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作用.
【考试目标】
1 .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 .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 .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
4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 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伊.
6 .理解记叙文线索的特点和作用.
【复习指导】
1 .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记叙的要素”,包括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等.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必须包括基本的记叙要素.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回忆我的母亲》、《驿路梨花》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同志的信任》、《记一辆纺车》等.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按照到日本以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批又清楚.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如《藤野先生》中,东京的事情记叙就较略,只是作为原因交代一下;仙台的事情记叙则较详,因为这是文章表达中心的重点内容.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应能认识它的记叙顺序,并且能够对这种顺序的选择运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试检查这种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考生分析某篇学过的,而且记叙的特点又比较突出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种情况只限于基本课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课文,那就必须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另一种是列一篇课外的文章或一段记叙完整的文字让考生分辨.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记叙文的层次.理清记叙文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时空转移划分,如《老山界》.②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如《藤野先生》:见藤野前与藤野相识离开藤野
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如《挺进报》:起因发生发展结局
④按内容变化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
⑤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如《荔枝蜜):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 4 )把握记叙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3 .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中心,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因此,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文章,一定要归纳出中心思想.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比较鲜明,读后往往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比较含蓄隐晦.归纳中心思想有哪几种方法呢?
一是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阅读一篇文章,要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根据各段所表达的意思,经过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是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义,是归纳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例如计根火柴),主要记述了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文章具体地描绘了无名战士精心地保留火柴和郑重地献出火柴,给红军队伍带来光和热的形象.我们通过分析无名战士的言谈举止,可以归纳出中心思想是:本文记叙长征路上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三是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如《回忆我的母亲》,开头就概述全篇;《一件小事》的结尾:“教我惭.傀,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点明这件事对我的教育.
四是从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4 .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记叙性语言的准确、生动是记叙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在阅读中,注意对其加强理解,既有助于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的写作.例如《我的老师》有这么一段: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上面这些记叙性语言,可以说是够准确、生动的.单就“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来看,文中用“落”而不用“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落”的速度比较慢且手里有控制,而如果真的是动怒的打,就该用“抽”了,而且“落”的前面还加了“好像要”来限制(可从时间宽容等方面理解).这就准确地把慈爱的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犹如亲娘打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神态动作生动地描绘出来.对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理解,要注意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针对记叙文阅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整体阅读,明确步骤
不少同学在考场上心理状态没有调整好,比较紧张,惟恐时间不够,对阅读的文段还没有认真地读一遍,就急忙忙作答.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当然不好,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
第一步,仔细地阅读全文,认真地想一想,明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情节变化,以及抒发了什么感情,阐释了什么道理等等,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以及作者的思路等有一个全面的感知.
第二步,把全部考题快速看一遍,粗略感知所要考查的内容,然后仔细审视题目,由易到难,逐一作答.
第三步,重读全文,尤需注意重点段、主旨句、抒情议论段、写作手法等,以便从更高的层次上加深对文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的答案进行认定、补充和纠正偏误.
以上答题思路(或步骤)强调了整体阅读,因为文章的“局部”是“整体”的有机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从考查角度看,不仅题干中明示信息要求从全文看问题——如“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上海?2002)“《挑山工》一文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揭示出一个人生真谛,请概括出来.”(山西?2002)等,而且局部问题往往也需要从全文着眼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如:
1.(北京市海淀?2002)阅读《跟陌生人谈话》,第16题:
……
⑥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远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⑦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16.对第⑥、⑦段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两项?选择答案.
A.第⑥段中盲人歌者说的话,表达了他们渴望能够与人相互沟通、平等相处的心愿.
B.“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表现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歌颂了圣洁的母爱.
C.第⑦段中所说的“功利防守”指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怀有戒备防范之心.
D.这一刻对“我”来说是一个“甜蜜瞬间”,是因为歌声深深打动了“我”,唤起了“我”对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这道题的答案是“B”和“D”.如果仅就⑥⑦两段内容考虑问题,那么,“B”和“D”都有一定的道理,反而对C项中“功利防守”的含义不好把握;只有对全文内容理解正确才能找出合理的答案.因为全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材料,从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对象、时间、场合等各不相同,表现了母亲善良、热情、与人交往毫不设防的性格特点,而⑥⑦两段则是前文的延伸,通过一对中年盲歌者的话,揭示了人们之间渴望沟通、平等相处的美好心愿,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理解了母亲,同时表达了对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互相理解、超越功利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呼唤和渴望.对文义的理解应该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内容,要紧扣文章主旨.
二、仔细审题,把握要领
答题时,要仔细审视题干,弄明白题目的要求,尤其需要弄清题干中提示语的含义与要求.
2.(河北省?2002)阅读《木笛》第20题:
……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______________”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
20. 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补句填空题,题干中指出要“结合语境”,“语境”指语言环境.这里所说的“语境”包含哪些东西呢?首先,它与前后的语句相关,在内容上既承上,又要启下;第二,补人物的话,所补句子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口语化;第三,要符合当时说话的情境、情调;第四,尤需注意文中与补句有直接关系的词语,如补句前边的“踌躇歉疚”和后面的“轻声话语”等,综合以上各项可以推断所补的句子应为:“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前半句要用礼貌用语,后半句须用表商量的疑问句.
与上面题型相近的还有仿句填空和插入句,要求大致与补句填空相同,不过仿句和插入句从句式或修辞方面要与上句(下句)一致.补句填空、仿句填空、插入句是常考题型,且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考时要做适当的练习.
三、联系旧知,准确作答
阅读侧重考查能力,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是重点之一,这在各省市的考查中屡见不鲜.
3.(海淀?2002)阅读题18: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跟陌生人说话,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
看了这道题,脑子里首先出现有关线索的知识,比如: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发展顺序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还有的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等;其次,本题是复线(明暗两条线索),我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有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告别、怀念)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为暗线.对照本题,很容易推断出暗线是人物“我”思想认识的变化——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另外,我们还可联系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课文《荔枝蜜》来佐证,进一步肯定本题的作答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