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河南语文复习要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08:56:34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应届生,我们用的高考卷子是新课标的。我想让你提点语文复习的要点,应该重点复习什么?如何复习。
解题思路: 同学你好,由于你提出的问题设计面太广,难以直接回答,以下文章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如有需要,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解题过程:
新课改下的高三语文备考
一、课改卷的特点:
仔细研究近几年的课标卷,你会发现它和大纲卷相比,存在着下面几个特点:
诗词鉴赏分值增加为11分,侧重考查语言、形象、感情及表达技巧;
名句默写由5分增为6分,多出自必修本、选修本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初中课本等必背篇目。
现代文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文言文分值、题型比较稳定,取材仍是人物传记
语言运用更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形式多样;侧重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主旨更贴近现实,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他人,更侧重思辨能力。
二、面对课改卷的应对措施:
针对课改卷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应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诗歌鉴赏:加大力度,三步到位
在诗歌鉴赏上,学生存在三大问题:1、看不懂写什么;2、知道写什么,但看不出用什么手法写的,好在哪?3、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的,但由于答题步骤不规范、不全面导致失分。针对这三个问题,在诗歌教学上,我们把诗歌的复习分为三部分: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答。
在“写什么”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指导学生怎么读懂一首诗。
在“怎么写”这一环节,主要讲明白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在“怎么答”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分题型,找步骤。
面对高达11分的的诗歌鉴赏题,这三步一定要讲清、讲透,缺一不可,在这三步中,“怎么答”这一步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单我们分析一下学生的试卷,会发现本来会答而得分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就是学生对答题步骤心中无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把近几年的高考题按题型归类,如形象类,表达技巧类,情景、虚实、动静角度类,分析主旨类,怎么表达情感或如何描写类,直接问构思类,如何围绕关键字类,谈看法类,炼字类,炼句类,语言风格类等,并注意同一题型的不同表述方式。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同一题型的高考答案,分解答案层次,破解每一类题的答题步骤或解题思路,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类题,学生通过研究答案,就很容易看出它的答案一般分为三部分:1、写了什么景?2、抒了什么情?3、情和景之间的关系(举一反三:虚实角度、动静角度也是这样的答题步骤)。而“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一类题,它的答案一般涉及三个方面:1、写了哪些内容?2、使用了什么手法?3、表达了什么情感?
我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每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步对指导学生规范、全面地答题特别有用,经过这一步的总结训练,学生答题时心中特别有数,组织的答案也比过去规范、全面得多。程度好的学生在答题时总能准确踩在参考答案的得分点上。
文言文复习:删繁就简,化难为易
文言文在课改标中一如既往地占据了不小的比重,而文言文阅读的特点是“题因文难”,题目本身并不难,只是因为没有读懂所给文言段而变得艰难。弄懂了翻译,后面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复习时主要在文言文翻译上下功夫。
有一则广告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辛苦;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贡献。在文言文教学上,我们就是帮助学生把繁杂的记忆内容简单化。文言文是由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组成的,要攻破文言文,就要对这两方面各个击破。高考要求重点掌握文言虚词18个,数量不多,我们可以各个击破,要求学生一一熟记于心。文言实词120个,有时高考题对实词的考察又不限于这120个,每一个又有多个义项,要求学生熟记于心就很难做到。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删繁就简,看到这个字就能想到的义项,不记;看到这个字想不到的义项,熟记。比如“克”,在中学常用的义项有三个:“攻克”“克制”“能够”,看到它就能想到“克制”“攻克”,这两个就不用记忆,只特别记忆“能够”这一个就行。再如“使”,作“使者”“出使”“指使”“使唤”“让”等意讲时,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学生容易看出来,只特别记忆它作“如果”讲这一意思就行了。这样以来,实词的记忆就变得很轻松。单对高三教师来说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对常见的诗词作一个梳理,记下学生看到这个实词想不到的义项,时时提问以加深印象,并在文言段中加以练习。这样记忆下来,你会发现,在做文言文练习时,学生对文言段中的重要实词翻译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另外,这些年文言文阅读选材多是人物传记,大多是正面记载的,不外是忠臣孝子、清官能吏,大多是赞美其人品功绩,比如忠孝节义、廉洁奉公,政绩战功等等,涉及内容多是身世人品、官职升降,为官政绩等,因为内容的相对固定,相应的一些词语是反复出现的,而且是专用术语。比如官职的升降任免,官员的治理谋略、性格人品、礼法制度、帝王生活等等。把这些高频率出现的文言词,加以归纳,分类整理,集中突破,可以为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扫清很多障碍。所以,我们就帮助学生对这些高频率出现的词作了一个分类梳理,(展示文言词语总结),在文言文复习前的两星期,每天课前拿出几分钟分类记忆,学生掌握完后,我们正好开始文言文复习,再把这些词语在文言段中复习巩固。高考选文标准本来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再掌握了这些常见的单音节和多音节的文言词语,学生的翻译几乎不成问题,翻译不成问题,后面的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自然也不成问题,文言文的19分就基本可以收入囊中。
名篇名句默写:化整为零,逐一过关
名篇名句默写算是整个语文试卷中唯一直接取自初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内容,且已经增到了6分,丢掉它,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应力争让学生拿到满分。我们以“常见”和“有名”为前提,分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背诵要求。
第一阶段:必修1—5册要求背诵的内容
第二阶段: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第三阶段:初中学过的名篇
第四阶段:课外名篇名句,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
现代文阅读:总结套路,寻找规律
在语文试卷中,最让学生有畏难情绪的的恐怕是现代文阅读了,特别是课标卷出现的小说和传记这两个新样式,更是让不少学生无从下手,这也是让很多高三教师茫然无措的一个板块,不少老师大概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领着学生复习过了,学生在这一板块的成绩却毫无起色,而教师自己除了让学生做题也已经无计可施,于是只好对学生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要靠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期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在年轻时也说过这样的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心中惭愧,毕竟这种理由有推卸责任的成分在里面。我承认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你会发现,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低,并不能完全归罪于阅读能力,懂文而不会答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知答题思路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其实,只要对高考题进行深入研究,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要求高三教师从答题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套路,寻找规律。我们的做法是:
1、教师把近几年课改卷中的文学类阅读题和实用类阅读题分别进行汇总,要求学生先把题型归类;
2、然后针对每一类题,学生分组研究高考答案,分出答案层次,然后确定答题步骤或答题思路;
3、分组汇报,讨论总结,完善步骤,最后形成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或应对策略。
这样总结下来的结果是,学生每看到一个题目,马上就能分出它属于哪种题型,马上能想到这类题的答题方向,然后根据我们总结出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训练到最后,有些程度好的学生的答案就能很接近参考答案。
有人说:规律产生简单,简单产生轻松。有了这些规律和套数,原本让不少学生无所措手的现代文阅读也变得不再可怕,可以这么说,在阅读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的高三,总结套路、寻找规律可以为那些答题能力差的学生雪中送炭,也可以让那些程度好的学生锦上添花。但有一点要注意,这些规律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老师的讲授,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得到的东西不仅印象深刻,使用起来也能灵活变通。
另外,新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上给了学生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的自由,学生也就有了选择的难度。一些学生面对两篇阅读,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耽误了宝贵的考试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总结答题思路后,每周一次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做两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篇文学类,一篇实用类,做完后教师改卷或学生对照答案自评,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得分和做题的感觉,从中找到自己的强项,减少在考场上的犹豫时间。
写作:针对课标卷作文侧重于材料作文、更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的特点,我们在作文复习上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1、重抓审题训练
材料作文得分的关键是审题立意准确恰当,所以审题训练必不可少。为此,本学期从开学到期中考试,我们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审题训练,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提炼立意并说明根据,训练了一个多月后又引导学生总结准确提炼立意的方法,现在我们的学生已从开始时不少学生跑题到很少有学生跑题,就说明了我们训练的必要和功效。
2、关注现实素材
课改卷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面对这种情况,学生手里的那几个老掉牙的素材已不能适应现在的作文需要,为了帮助学生关注生活,积累时事素材,我们采用了下面几种做法:
(1)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搜集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你最感兴趣的时事,在素材后面注明这个素材适用于什么样的话题,如适合论证得与失、信念的力量等,然后张贴在教室外供学生课间阅读。
(2)每周一次的审题训练,我们都是尽量提供现实材料,既练了审题,这些材料又可作为写作素材。
(3)鼓动班主任利用每周二的班会时间观看近三年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和国际大专辩论赛,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看一些时事评论,如学校给每个班都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报上第二版的“青年话题”,角度独特,对问题剖析得有深度、有见地,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读读想想,以了解社会热点,增加思想深度,提高思辨能力。
至于在作文训练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规范意识,如何提升学生在标题拟定、开头技巧、素材运用、结尾艺术、结构形式、论述层次、语言文采等方面的能力,大家也都钻研多年,经验丰富,我就不再一一赘述。
要提高语文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厚积薄发的艰苦过程,但高三是个短期内就要见功利的时期,以上这些做法对学生语文成绩在短期内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新课改下的高三语文备考
一、课改卷的特点:
仔细研究近几年的课标卷,你会发现它和大纲卷相比,存在着下面几个特点:
诗词鉴赏分值增加为11分,侧重考查语言、形象、感情及表达技巧;
名句默写由5分增为6分,多出自必修本、选修本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初中课本等必背篇目。
现代文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文言文分值、题型比较稳定,取材仍是人物传记
语言运用更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形式多样;侧重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主旨更贴近现实,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和他人,更侧重思辨能力。
二、面对课改卷的应对措施:
针对课改卷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应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诗歌鉴赏:加大力度,三步到位
在诗歌鉴赏上,学生存在三大问题:1、看不懂写什么;2、知道写什么,但看不出用什么手法写的,好在哪?3、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的,但由于答题步骤不规范、不全面导致失分。针对这三个问题,在诗歌教学上,我们把诗歌的复习分为三部分: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答。
在“写什么”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指导学生怎么读懂一首诗。
在“怎么写”这一环节,主要讲明白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在“怎么答”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分题型,找步骤。
面对高达11分的的诗歌鉴赏题,这三步一定要讲清、讲透,缺一不可,在这三步中,“怎么答”这一步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单我们分析一下学生的试卷,会发现本来会答而得分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就是学生对答题步骤心中无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把近几年的高考题按题型归类,如形象类,表达技巧类,情景、虚实、动静角度类,分析主旨类,怎么表达情感或如何描写类,直接问构思类,如何围绕关键字类,谈看法类,炼字类,炼句类,语言风格类等,并注意同一题型的不同表述方式。然后引导学生研究同一题型的高考答案,分解答案层次,破解每一类题的答题步骤或解题思路,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类题,学生通过研究答案,就很容易看出它的答案一般分为三部分:1、写了什么景?2、抒了什么情?3、情和景之间的关系(举一反三:虚实角度、动静角度也是这样的答题步骤)。而“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一类题,它的答案一般涉及三个方面:1、写了哪些内容?2、使用了什么手法?3、表达了什么情感?
我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每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步对指导学生规范、全面地答题特别有用,经过这一步的总结训练,学生答题时心中特别有数,组织的答案也比过去规范、全面得多。程度好的学生在答题时总能准确踩在参考答案的得分点上。
文言文复习:删繁就简,化难为易
文言文在课改标中一如既往地占据了不小的比重,而文言文阅读的特点是“题因文难”,题目本身并不难,只是因为没有读懂所给文言段而变得艰难。弄懂了翻译,后面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复习时主要在文言文翻译上下功夫。
有一则广告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辛苦;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贡献。在文言文教学上,我们就是帮助学生把繁杂的记忆内容简单化。文言文是由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组成的,要攻破文言文,就要对这两方面各个击破。高考要求重点掌握文言虚词18个,数量不多,我们可以各个击破,要求学生一一熟记于心。文言实词120个,有时高考题对实词的考察又不限于这120个,每一个又有多个义项,要求学生熟记于心就很难做到。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删繁就简,看到这个字就能想到的义项,不记;看到这个字想不到的义项,熟记。比如“克”,在中学常用的义项有三个:“攻克”“克制”“能够”,看到它就能想到“克制”“攻克”,这两个就不用记忆,只特别记忆“能够”这一个就行。再如“使”,作“使者”“出使”“指使”“使唤”“让”等意讲时,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学生容易看出来,只特别记忆它作“如果”讲这一意思就行了。这样以来,实词的记忆就变得很轻松。单对高三教师来说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对常见的诗词作一个梳理,记下学生看到这个实词想不到的义项,时时提问以加深印象,并在文言段中加以练习。这样记忆下来,你会发现,在做文言文练习时,学生对文言段中的重要实词翻译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另外,这些年文言文阅读选材多是人物传记,大多是正面记载的,不外是忠臣孝子、清官能吏,大多是赞美其人品功绩,比如忠孝节义、廉洁奉公,政绩战功等等,涉及内容多是身世人品、官职升降,为官政绩等,因为内容的相对固定,相应的一些词语是反复出现的,而且是专用术语。比如官职的升降任免,官员的治理谋略、性格人品、礼法制度、帝王生活等等。把这些高频率出现的文言词,加以归纳,分类整理,集中突破,可以为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扫清很多障碍。所以,我们就帮助学生对这些高频率出现的词作了一个分类梳理,(展示文言词语总结),在文言文复习前的两星期,每天课前拿出几分钟分类记忆,学生掌握完后,我们正好开始文言文复习,再把这些词语在文言段中复习巩固。高考选文标准本来就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再掌握了这些常见的单音节和多音节的文言词语,学生的翻译几乎不成问题,翻译不成问题,后面的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自然也不成问题,文言文的19分就基本可以收入囊中。
名篇名句默写:化整为零,逐一过关
名篇名句默写算是整个语文试卷中唯一直接取自初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内容,且已经增到了6分,丢掉它,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应力争让学生拿到满分。我们以“常见”和“有名”为前提,分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背诵要求。
第一阶段:必修1—5册要求背诵的内容
第二阶段: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第三阶段:初中学过的名篇
第四阶段:课外名篇名句,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
现代文阅读:总结套路,寻找规律
在语文试卷中,最让学生有畏难情绪的的恐怕是现代文阅读了,特别是课标卷出现的小说和传记这两个新样式,更是让不少学生无从下手,这也是让很多高三教师茫然无措的一个板块,不少老师大概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领着学生复习过了,学生在这一板块的成绩却毫无起色,而教师自己除了让学生做题也已经无计可施,于是只好对学生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要靠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期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在年轻时也说过这样的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心中惭愧,毕竟这种理由有推卸责任的成分在里面。我承认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你会发现,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低,并不能完全归罪于阅读能力,懂文而不会答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知答题思路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其实,只要对高考题进行深入研究,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要求高三教师从答题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套路,寻找规律。我们的做法是:
1、教师把近几年课改卷中的文学类阅读题和实用类阅读题分别进行汇总,要求学生先把题型归类;
2、然后针对每一类题,学生分组研究高考答案,分出答案层次,然后确定答题步骤或答题思路;
3、分组汇报,讨论总结,完善步骤,最后形成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或应对策略。
这样总结下来的结果是,学生每看到一个题目,马上就能分出它属于哪种题型,马上能想到这类题的答题方向,然后根据我们总结出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训练到最后,有些程度好的学生的答案就能很接近参考答案。
有人说:规律产生简单,简单产生轻松。有了这些规律和套数,原本让不少学生无所措手的现代文阅读也变得不再可怕,可以这么说,在阅读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的高三,总结套路、寻找规律可以为那些答题能力差的学生雪中送炭,也可以让那些程度好的学生锦上添花。但有一点要注意,这些规律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老师的讲授,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得到的东西不仅印象深刻,使用起来也能灵活变通。
另外,新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上给了学生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的自由,学生也就有了选择的难度。一些学生面对两篇阅读,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耽误了宝贵的考试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总结答题思路后,每周一次用相同的时间让学生做两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篇文学类,一篇实用类,做完后教师改卷或学生对照答案自评,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得分和做题的感觉,从中找到自己的强项,减少在考场上的犹豫时间。
写作:针对课标卷作文侧重于材料作文、更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的特点,我们在作文复习上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1、重抓审题训练
材料作文得分的关键是审题立意准确恰当,所以审题训练必不可少。为此,本学期从开学到期中考试,我们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审题训练,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提炼立意并说明根据,训练了一个多月后又引导学生总结准确提炼立意的方法,现在我们的学生已从开始时不少学生跑题到很少有学生跑题,就说明了我们训练的必要和功效。
2、关注现实素材
课改卷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面对这种情况,学生手里的那几个老掉牙的素材已不能适应现在的作文需要,为了帮助学生关注生活,积累时事素材,我们采用了下面几种做法:
(1)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搜集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你最感兴趣的时事,在素材后面注明这个素材适用于什么样的话题,如适合论证得与失、信念的力量等,然后张贴在教室外供学生课间阅读。
(2)每周一次的审题训练,我们都是尽量提供现实材料,既练了审题,这些材料又可作为写作素材。
(3)鼓动班主任利用每周二的班会时间观看近三年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和国际大专辩论赛,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看一些时事评论,如学校给每个班都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报上第二版的“青年话题”,角度独特,对问题剖析得有深度、有见地,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读读想想,以了解社会热点,增加思想深度,提高思辨能力。
至于在作文训练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规范意识,如何提升学生在标题拟定、开头技巧、素材运用、结尾艺术、结构形式、论述层次、语言文采等方面的能力,大家也都钻研多年,经验丰富,我就不再一一赘述。
要提高语文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厚积薄发的艰苦过程,但高三是个短期内就要见功利的时期,以上这些做法对学生语文成绩在短期内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