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格林童话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23:42:18
分析格林童话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从两到三个方面分析,越详细越好,回答精练者,附加悬赏200分.
从两到三个方面分析,越详细越好,回答精练者,附加悬赏200分.
儿童文学即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但要求作品的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按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在儿童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文学范畴.从语言到形象都必须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从广义上说,童话是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手段之一.在童话中,人物想象比较单一,非好即坏,好人的代表通常是王子,最小的儿子大多是历经磨难的形象.而坏人的代表更有局限性,例如,继母,巫婆,皇后等等特别嫉妒别人取得成果的形象.本研究将以《格林童话》中对女性的描写入手,总结童话集中所有关于反面女性角色的描写,并分析这种描写可能对儿童带来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作纵观整个儿童文学史,从17,18世纪初的《五卷书》,《一千零一夜》,到18世纪中期卢梭的《爱弥尔》,再到19世纪的《爱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童话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格林童话》的搜集工作开始于1806年,正值拿破仑发布大陆封锁令,着手全面征服欧洲的时候;它的第一卷出版于1812年,正值拿破仑进军莫斯科并且遭到惨败,第二年又紧接着在德国的土地上进行规模空前的莱比锡大会战;它的第二卷出版于1815年,这时野心勃勃的拿破仑彻底失败了,欧洲出现反动复辟.《格林童话》的诞生充满了奇迹,据统计,历来以德语印行的书籍,除去马丁.路得1521年翻译的《圣经》以外,《格林童话》就是最多的了[1].(杨武能,2004:632)我们现在熟知的《格林童话》并非格林兄弟所创作,它的真正作者是千百万人民群众,是几百年来讲述它、传承它然后又转述给下一代的人.所以《格林童话》相比《安徒生童话》,其群众性更强,童话内容更具有包罗外相的特质.除此之外,在艺术方面,《格林童话》谋篇布局更合理,叙事言情乃至心理描写更加细腻也更加精炼;童话中有不少粗糙、重复、不合理,而且几乎不存在的心理描写,只有单纯的情节向前发展;主题更多的善与恶、勤与懒、贫与富和类似的带普遍意义的问题,更富于趣味性和娱悦性,几乎总给读者一个满意解答,一个千篇一律的happy ending,如此等等.(杨武能,2004:632)这些写作上的特别之处,在很多文艺批评家看来都是文学的瑕疵或者是不完全发育的手法,但事实上从儿童的角度欣赏这些“拙劣”的文笔,就会发现,这正是我们童年时对这个世界形成的‘懵懂的美好’.正如杨武能(2005:633)所说,作为家长的我们,内心中似乎也并不乐意自己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世人的苦难,而希望他们的童梦更纯、更长、更加温暖、更加光明,充满幸福和希望.因此,《格林童话》千篇一律的happy ending在保护孩童的天真烂漫这一点上确实做到了一部儿童文学应该起到的作用.《格林童话》具有通俗易懂,群众接受性广,题材丰富,形象鲜明等特点.对该童话集中女性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儿童发展后期意识形态的改变和由此引发的家庭社会问题的原因.二、 研究背景 国内对于女性形象在儿童文学中的展示有很多研究,多分布在从女性主义作家的角度分析文本的特殊性,或者人物的特殊性.很少有对不同作家作品中人物描写进行对比研究.笔者猜测造成这一现象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1. 儿童文学的题材比较局限,这一点从儿童作品的母题中可以看出:爱,顽童,自然[2](刘绪源,1995).2. 儿童文学的读者群比较单一,多为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复杂的人物形象不能很好的分析和理解.姚炎嫣(2007:99)进一步发展了儿童作品的母题的内涵,认为“爱的母题”—儿童文学是“爱” 的文学, 作家是通过作品来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 并借此培育孩子们的爱心;“顽童的母题”—儿童的天性是活泼、淘气, 顽童母题是要尽情展现儿童热爱自由的天性.“自然的母题”—人类是自然的婴儿, 但儿童比成人更接近自然, 从身心到行为与大自然有着一种纯朴天然的联系.奇妙无穷的“自然” 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 而这一主题对孩子的吸引又是那么强烈和深刻.在孩子眼中,自然是个富有生命力、尊严和情绪的世界.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征服自然的欲望, 因为自然是他们的朋友.[3]这样的理解仅仅是分开阐述了这三个母题的意义,我认为这三个母题来自于一个本源---母爱.首先在一般情况下,从儿童诞生之日起,他/她无时无刻不受到母爱的呵护从嗷嗷待哺到寻求庇护,母爱就是他们产生的第一意识.当儿童成长到孩童阶段,他们会主动接触社会,‘顽皮’成了他们的代名词,然而‘顽皮’的印象是留存在家长和老师等亲密伙伴或同学的脑海之中.老师、家长、同学给与孩童的更多是关爱.‘自然’让人想起母亲分娩的过程,人的诞生经历了痛苦和喜悦,这就是自然带给儿童的启示---人的出生就是大自然之爱的诠释.由此,儿童文学的三个母体都离不开‘爱’,而这些‘爱’都离不开母亲,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母亲’的角色缺失时,儿童就会求助具有母性特点的人,例如外婆,奶奶,姑姑,姨,姐姐等,或者寻求能担负起母亲责任的人,例如父亲,亲戚,邻居,老师等等.因此在儿童文学中对母亲或类似母亲角色形象地塑造对儿童的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梁敏儿(2006:45)对《格林童话》中母亲形象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西方传统童话里面, 善良的母亲经常缺席, 而充斥着凶恶的后母和巫婆形象, 关于这个现象格林童话的研究者从多方面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解释.民俗学者认为后母和巫婆的形象是童话善恶二分的结构元素; 历史学者则认为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的实况有关, 而心理学者则认为克服对后母和巫婆的恐惧是个人成长必经的历程, 童话反映个人成长的内心挣扎, 所以后母和巫婆的出现是必然现象.[4](玉田英子,2001)童话的问题比较复杂, 牵涉到童话的结构, 童话的版本, 不同地域的流传和演变, 编集者的改写等问题, 但有一个现象比较奇怪, 就是童话里善良母亲的形象特别少.[5]这一现象在《格林童话》中非常明显,几乎涉及到‘母亲’形象的时候都是反面的形象,经常给主人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在下一章中,将对《格林童话》(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杨武能、杨悦译)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三、 人物分析 杨武能(2005:637)总结《格林童话》时发现故事的开头往往是一个人面临着难题、困境和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欲望等等.故事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 主人公多为大好人;2. 主人公的对立面,总是大坏蛋诸如恶毒的继母、巫婆、凶龙、狼等等;3. 主人公的助手或是嫉妒者或是失败的竞争者这样一类起陪衬对比作用的人物.从杨武能的分类中看到‘继母’的形象和巫婆、凶龙、狼等等归纳到一起.一方是人,另一方是动物或者是邪恶的宗教化身.可以看出,‘继母’这一形象也渗透到各个人物当中,就像‘恶’本身具有渗透性一样.在《格林童话》中‘继母’表现在以下几种人物中:纯粹的继母,丈夫的母亲,收养家庭的母亲.1. 纯粹的继母 纯粹的继母形象在以下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小弟弟和小姐姐》(压迫-出逃-受难-圆满); 《灰姑娘》(压迫-圆满);《杜松子树》(谋杀-重生);《白雪公主》(压迫-出逃-受难-圆满).1) 《小弟弟和小姐姐》 压迫:“自从妈妈死后没我们没有过一天好日子.继母天天打我们,我们一走到她跟前,她就用脚把我们踢开.我们吃的是硬梆梆的剩面包皮,就连桌子底下的小狗也不如,她有时还丢一点好吃的给它……”(p.41)出逃:……他哪知道,继母是个女巫,晓得两个孩子逃走了,就跟着溜了来,和所有女巫一样,悄悄地对森林里的所有权水都使了妖术.(p.41)受难:那个凶残的继母,为了她的缘故孩子们才离家出走的,她原以为小姐姐肯定已在森林里让野兽吃了,小弟弟变成小鹿后也早给猎人射死,现在却听说他们不单很幸运,而且生活挺美满,心中顿时燃起了嫉妒和怨恨之火,从此便不得安宁.她一门心思就是要设法把姐弟俩再推进不幸的深渊…… ……老巫婆便装扮成一个使女,跨进王后的卧室…… ……她们在浴室里生起了地狱里一样的熊熊大火,王后一会儿就窒息啦.(p.44)圆满:……(继母的)女儿被赶进森林,让野兽吃掉了;老巫婆(继母)被投进火中,很可悲地烧成了灰烬.(p.46)2) 《灰姑娘》 压迫:“你?灰姑娘?你一身是灰,脏头脏脑,还想参加宴会!你没有漂亮衣服和鞋,还想去跳舞?”继母要求灰姑娘在炭灰里挑小扁豆.(p.85)“不,灰姑娘,你没衣服, 不能去跳舞;去了只会让人耻笑.”继母要求灰姑娘在灰堆里面挑小豌豆.(p.85)“一切全没有用,你不能一块儿去.你没有衣服,不好跳舞;你去我们脸往哪儿搁!” (p.86)圆满:灰姑娘和王子结婚了,两个姐姐被鸽子啄瞎了眼睛.(p.90)3) 《杜松子树》 谋杀:那女人每当见到她亲生的女儿都非常疼爱,每当看见男孩心里就怪不是滋味儿,认为他永远挡住了她的路.她老盘算着怎样使她女儿独得家产.魔鬼迷了她的心窍,使她对男孩恨之入骨,不是把他推来搡去,就是这儿敲他一下,那儿拧他一下,搞得可怜的男孩时刻的提心吊胆.(p.166)……男孩刚弯下腰,探头进箱子,魔鬼就唆使女人砰地关下箱盖,一下子轧段了男孩的脑袋,滚到了红红的苹果中间.(p.166-167)……说罢女人就抱来男孩,把他砍成一块一块,丢进了汤锅里.(p.167)重生:她母亲从地上跳起来,头发竖着像熊熊的火焰,说,“我觉得地球都要毁灭了!不过我也愿意出去一下,看心情是不是会好一点.”谁知她刚跨出门,轰隆一声,鸟儿把磨盘往她头上一扔,把她砸了个稀巴烂,死啦!……烟消火灭之后,原地便站着玛莲的小哥哥……(p.173-174)2. 扮演继母角色的女性 婆婆 《六只天鹅》中的婆婆,和《鸟弃儿》《爱人罗兰》中收养家庭的妇女.四、 结语 在《格林童话》中,所有继母的形象都被贴上了邪恶的标签,这样的刻画使儿童从小就对继母或扮演继母角色的女性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有的继母都是坏人,而且和非亲生子女有不共戴天之仇.这样一种形象和意义已经成为儿童时代最大的不幸,然而事实上,继母并非童话中描述的那般邪恶,在《继母》这部电影中,真正把‘继母’这一被妖魔化的形象拉到现实生活中来,真正还给‘继母’一个公正的评价.方宁在《电影艺术》(2001:98)中说到:.在人们看来,童年时代的不幸之一, 往往和是否失去双亲或其中一方的爱相关联.当然,如果在不幸的家庭中始终保留着失去一方的残缺状态, 那这种不幸还算不上最大的灾难, 因为毕竟还存在着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依为命的可能, 在这种状态下, 爱的本质和形式不会发生那种难以预期的方向性变化.在许多人看来,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的最大灾难, 往往由于家庭结构的重组, 随着“继母”的出场,人们的目光开始变得沉重与安起来.……就家庭而言,“继母”一旦被父亲娶回,她本身也就具有了无可争议的家庭管理权.由于其身份的形成并不需要子女以情感的方式来加以认定,这种“任命制”而非“民选”的背景,几乎从一开始就将“继母”和子女放在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结构中.[6]如此看来,我们不应该给‘继母’如此沉重的偏见,而且对于这类儿童文学作品,从儿童的视角看待有着非常现实的总结作用,那么我们还是否一如既往的向儿童介绍这类有着严重偏见的作品呢?正如方宁所说:中国的‘后妈’何时才能成为‘继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