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刘敬是个怎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5:09:32
史记中,刘敬是个怎样的人?
急,加急,我加分
急,加急,我加分
刘敬,齐国人,原名娄敬.他最初是刘邦军中一个推车的兵士,在汉五年随军进驻洛阳以后,为刘邦办了几件大事,被刘邦封为“奉春君”、“建信侯”,并被赐姓为“刘”.
西汉政权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结束之际建立的.由于秦王朝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徭役,已经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上接踵而来的六年之久的争战,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致使西汉政权统一全国以后,面临着“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汉书》卷四十三)的残破局面.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连身为皇帝的刘邦,在外出时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有的大臣和将军们上朝,也只能以牛车代步.
面对这样的状况,西汉的文武大臣们却大多沉醉在夺得政权的胜利之中,或争功夺爵,或广置田产,满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在如何建设和巩固西汉政权这个更为艰巨的问题面前,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地加以考虑,然而,此时身为赶车军士的娄敬却开始脱颖而出,显示出他安邦治国的才能来了.
向皇帝贡献的是建都思想,被赐国姓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随军开赴陕甘一带,途经洛阳,那时他只是军中一个运送辎重的士兵.当他得知刘邦要在洛阳建都的消息后,找到他的同乡虞将军,请他代为转达,要求晋见刘邦.这使虞将军进退两难,如果推辞不管,碍着同乡情面;如果介绍他去晋见刘邦,娄敬一无勇武之名,二无贤德之望,皇上愿见不愿见呢?况且当时统一大业已成,满朝文武踌躇满志,娄敬就是见到了刘邦,又会怎么样呢?但在娄敬的一再请求下,虞将军只好向刘邦转呈了他的请求.
然而出人意外,刘邦决定召见娄敬.在召见前,虞将军觉得娄敬的衣着太失体统,赶快派人送去一套上好的服装,但固执的娄敬谢绝了这番好意,仍穿着粗布衣去面见刘邦,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建都洛阳一事切陈利害,大胆地提出不同意见,于是引起了一场争论.
娄敬认为:洛阳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太平盛世可以在此称王,一遇战乱就很难控制局面.现在战争刚刚停息,尸骸尚暴露于野外,哭泣之声还沿路可闻,中央政权还不稳固,不宜在洛阳建都.而秦朝经营了几代之久的关中地区,则被山带河,四面都有自然险阻,即便仓促间有个紧急情况,百万之众不难召集,而且那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便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这就像与人格斗,不击其背扼其喉,就不易取胜,而建都关中正是击中了天下之背,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是巩固政权的关键.
刘邦手下的群臣看到这个粗衣敝履的“小人物”竟然对建都这样的国家大事如此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本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反感,加之他们大都不是关中地区的人,对这个建议就更感到不能容忍了.于是,他们纷纷进言,横加指责,在一片反对声中,只有张良一个人支持娄敬.
经过反复的利害权衡,刘邦力排众议,决定采纳这个“小人物”的建议,而且“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建都长安后,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号曰“奉春君”.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是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的步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全局,颇具政治眼光;在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确也难能可贵.
提出和亲政策的第一人,促进了民族融合
定都之后,如何解决匈奴问题提上了朝廷的议事日程.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席卷中原的时候,被秦朝大将蒙恬打败而北徙的匈奴人,乘“诸侯畔秦,中国扰乱”之机,又迁回故地并开始不断向外扩张.他们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灭东胡、收河南(今内蒙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在其北部地区的丁零、屈射、浑庾、薪犁等小部落纷纷屈服在匈奴人的武力之下.接连的军事胜利使匈奴势力大增,到楚汉战争末期,冒顿单于拥有精锐骑兵三十余万,兵锋直指现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部地区,屡有问鼎中原之意.
匈奴贵族大肆向外扩张的时候,正是整个中原疲惫于兵革之时,当时,不论是从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实力来看,汉朝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刘邦开始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驻守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部)的大将韩王信反叛,投降了匈奴.由于他对汉朝的北部边防诸如山形地势、兵力部署、后勤供应等情况都非常熟悉,并多次引匈奴兵南侵,因而对汉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打击匈奴扩张的气焰,刘邦决定统兵亲征.出兵前他依次派了十名使者去观察匈奴的动静,使者回报都认为匈奴可击.为了慎重起见,刘邦派刘敬再去一次.刘敬回来报告说,在二国相争的时候,一般都夸张兵力,以求在心理上威慑对方.而臣此次出使,只见老弱羸瘠,匈奴如此不掩饰地暴露弱点,其中必有阴谋,现在不宜发兵.但刘邦没有冷静地分析情况,以为汉军已达三十余万,匈奴将不堪一击,便以扰乱军心之罪逮捕了刘敬,并把他流放到广武(今河南荥阳一带)去了.
在这次战争中,刘邦轻敌冒进,平城一战汉军大败,连刘邦本人也被匈奴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后来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王后)才得以脱身.
对此次失利,刘邦深感悔恨,这时他才感到刘敬那一番逆耳之言的正确.路过广武时,他亲自释放了刘敬,并加封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刘邦这种知过必改的精神在中国封建帝王中还是不多见的.
平城一战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气焰.面对这种日益频繁的侵扰,刘敬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他认为:现在天下初定,战争的创伤尚未复原,民间普遍有一种厌战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轻易出兵作战.他建议刘邦把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示友好.以后每年再派辩士带一些匈奴人日常缺少的物品出使匈奴,宣传汉朝的礼仪和制度,这样可以缓和边患,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刘邦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吕后听到和亲的消息,找刘邦大闹,声言她唯有一子一女,不能扔到匈奴不管.力克强楚横行天下的刘邦此时对吕后也无可奈何,便以刘氏宗族的女子充作公主送去了.
刘敬是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以来,第一个提出和亲政策的人.尽管在主观上他提出和亲不是出于诚意,但在客观上,这个政策促成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匈奴族的进步和发展.在当时,和亲政策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
移民政策稳定大汉江山
紧接着,刘敬又向刘邦建议迁六国旧贵族后裔到关中.在秦始皇刚统一全国的时候,虽然也下过迁徙令,但有很多人逃亡.如齐国的田假、田儋;魏国的公子咎;韩国的张良;楚国的项梁、项羽等人,他们利用各自强大的宗族势力,私纳党徒,伺机而动.
秦末农民大起义给他们提供了良机,于是,他们招兵买马,各树一帜,一时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其中力量最大的项羽,以八千子弟兵起家,所向披靡,击溃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
由于西汉政权初建,经济凋敝,加之异姓王的不断反叛,使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时还不能完善地建立起来.而有强大宗族势力支持的六国旧贵族后裔,不仅在经济上有力量、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他们一直是西汉政权潜在的威胁.
面对这种外患不息、内乱不止的局面,刘敬向刘邦进言说:匈奴人离长安最近的地方只有七百余里,轻骑兵一昼夜就可以到达,现在虽然建都长安了,但北靠匈奴,东受异姓王和六国后裔势力的威胁,一旦发生变乱,整个局面就很难控制.另一方面,关中地区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如果迁六国旧贵族后裔及中原一带势力较大的豪绅大族到关中来,既可以加快关中经济的发展,防备北部边患;又可以在关中有变时作为东伐的力量.刘敬称之为“强本弱末之术实质就是巩固中央政权的一举二得之策.
刘邦又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共迁十几万人到关中地区,加强了首都长安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
历史对刘敬的评价
刘敬在上述三个重大问题上的突出贡献,对西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虽然没有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也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法韬略,然而他能全局在胸,审时度势,提出各种正确的政策,为西汉政权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刘敬在一些重大问题方面,别具慧眼,称得上是一位不凡的政治家.在我们追述西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时候,刘敬这个名字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而刘邦能拔刘敬于行伍之中,纳忠言于功成之后也是值得肯定的.
西汉政权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结束之际建立的.由于秦王朝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徭役,已经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上接踵而来的六年之久的争战,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致使西汉政权统一全国以后,面临着“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伤夷者未起……”(《汉书》卷四十三)的残破局面.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连身为皇帝的刘邦,在外出时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有的大臣和将军们上朝,也只能以牛车代步.
面对这样的状况,西汉的文武大臣们却大多沉醉在夺得政权的胜利之中,或争功夺爵,或广置田产,满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在如何建设和巩固西汉政权这个更为艰巨的问题面前,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地加以考虑,然而,此时身为赶车军士的娄敬却开始脱颖而出,显示出他安邦治国的才能来了.
向皇帝贡献的是建都思想,被赐国姓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娄敬随军开赴陕甘一带,途经洛阳,那时他只是军中一个运送辎重的士兵.当他得知刘邦要在洛阳建都的消息后,找到他的同乡虞将军,请他代为转达,要求晋见刘邦.这使虞将军进退两难,如果推辞不管,碍着同乡情面;如果介绍他去晋见刘邦,娄敬一无勇武之名,二无贤德之望,皇上愿见不愿见呢?况且当时统一大业已成,满朝文武踌躇满志,娄敬就是见到了刘邦,又会怎么样呢?但在娄敬的一再请求下,虞将军只好向刘邦转呈了他的请求.
然而出人意外,刘邦决定召见娄敬.在召见前,虞将军觉得娄敬的衣着太失体统,赶快派人送去一套上好的服装,但固执的娄敬谢绝了这番好意,仍穿着粗布衣去面见刘邦,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建都洛阳一事切陈利害,大胆地提出不同意见,于是引起了一场争论.
娄敬认为:洛阳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太平盛世可以在此称王,一遇战乱就很难控制局面.现在战争刚刚停息,尸骸尚暴露于野外,哭泣之声还沿路可闻,中央政权还不稳固,不宜在洛阳建都.而秦朝经营了几代之久的关中地区,则被山带河,四面都有自然险阻,即便仓促间有个紧急情况,百万之众不难召集,而且那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便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这就像与人格斗,不击其背扼其喉,就不易取胜,而建都关中正是击中了天下之背,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是巩固政权的关键.
刘邦手下的群臣看到这个粗衣敝履的“小人物”竟然对建都这样的国家大事如此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本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反感,加之他们大都不是关中地区的人,对这个建议就更感到不能容忍了.于是,他们纷纷进言,横加指责,在一片反对声中,只有张良一个人支持娄敬.
经过反复的利害权衡,刘邦力排众议,决定采纳这个“小人物”的建议,而且“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建都长安后,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号曰“奉春君”.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是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的步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全局,颇具政治眼光;在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确也难能可贵.
提出和亲政策的第一人,促进了民族融合
定都之后,如何解决匈奴问题提上了朝廷的议事日程.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席卷中原的时候,被秦朝大将蒙恬打败而北徙的匈奴人,乘“诸侯畔秦,中国扰乱”之机,又迁回故地并开始不断向外扩张.他们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灭东胡、收河南(今内蒙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在其北部地区的丁零、屈射、浑庾、薪犁等小部落纷纷屈服在匈奴人的武力之下.接连的军事胜利使匈奴势力大增,到楚汉战争末期,冒顿单于拥有精锐骑兵三十余万,兵锋直指现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部地区,屡有问鼎中原之意.
匈奴贵族大肆向外扩张的时候,正是整个中原疲惫于兵革之时,当时,不论是从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实力来看,汉朝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刘邦开始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驻守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部)的大将韩王信反叛,投降了匈奴.由于他对汉朝的北部边防诸如山形地势、兵力部署、后勤供应等情况都非常熟悉,并多次引匈奴兵南侵,因而对汉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打击匈奴扩张的气焰,刘邦决定统兵亲征.出兵前他依次派了十名使者去观察匈奴的动静,使者回报都认为匈奴可击.为了慎重起见,刘邦派刘敬再去一次.刘敬回来报告说,在二国相争的时候,一般都夸张兵力,以求在心理上威慑对方.而臣此次出使,只见老弱羸瘠,匈奴如此不掩饰地暴露弱点,其中必有阴谋,现在不宜发兵.但刘邦没有冷静地分析情况,以为汉军已达三十余万,匈奴将不堪一击,便以扰乱军心之罪逮捕了刘敬,并把他流放到广武(今河南荥阳一带)去了.
在这次战争中,刘邦轻敌冒进,平城一战汉军大败,连刘邦本人也被匈奴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后来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王后)才得以脱身.
对此次失利,刘邦深感悔恨,这时他才感到刘敬那一番逆耳之言的正确.路过广武时,他亲自释放了刘敬,并加封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刘邦这种知过必改的精神在中国封建帝王中还是不多见的.
平城一战更加助长了匈奴人的气焰.面对这种日益频繁的侵扰,刘敬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他认为:现在天下初定,战争的创伤尚未复原,民间普遍有一种厌战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轻易出兵作战.他建议刘邦把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示友好.以后每年再派辩士带一些匈奴人日常缺少的物品出使匈奴,宣传汉朝的礼仪和制度,这样可以缓和边患,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刘邦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吕后听到和亲的消息,找刘邦大闹,声言她唯有一子一女,不能扔到匈奴不管.力克强楚横行天下的刘邦此时对吕后也无可奈何,便以刘氏宗族的女子充作公主送去了.
刘敬是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以来,第一个提出和亲政策的人.尽管在主观上他提出和亲不是出于诚意,但在客观上,这个政策促成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匈奴族的进步和发展.在当时,和亲政策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
移民政策稳定大汉江山
紧接着,刘敬又向刘邦建议迁六国旧贵族后裔到关中.在秦始皇刚统一全国的时候,虽然也下过迁徙令,但有很多人逃亡.如齐国的田假、田儋;魏国的公子咎;韩国的张良;楚国的项梁、项羽等人,他们利用各自强大的宗族势力,私纳党徒,伺机而动.
秦末农民大起义给他们提供了良机,于是,他们招兵买马,各树一帜,一时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其中力量最大的项羽,以八千子弟兵起家,所向披靡,击溃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
由于西汉政权初建,经济凋敝,加之异姓王的不断反叛,使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时还不能完善地建立起来.而有强大宗族势力支持的六国旧贵族后裔,不仅在经济上有力量、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他们一直是西汉政权潜在的威胁.
面对这种外患不息、内乱不止的局面,刘敬向刘邦进言说:匈奴人离长安最近的地方只有七百余里,轻骑兵一昼夜就可以到达,现在虽然建都长安了,但北靠匈奴,东受异姓王和六国后裔势力的威胁,一旦发生变乱,整个局面就很难控制.另一方面,关中地区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如果迁六国旧贵族后裔及中原一带势力较大的豪绅大族到关中来,既可以加快关中经济的发展,防备北部边患;又可以在关中有变时作为东伐的力量.刘敬称之为“强本弱末之术实质就是巩固中央政权的一举二得之策.
刘邦又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共迁十几万人到关中地区,加强了首都长安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
历史对刘敬的评价
刘敬在上述三个重大问题上的突出贡献,对西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虽然没有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也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法韬略,然而他能全局在胸,审时度势,提出各种正确的政策,为西汉政权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说明刘敬在一些重大问题方面,别具慧眼,称得上是一位不凡的政治家.在我们追述西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时候,刘敬这个名字是不应该被忘记的.而刘邦能拔刘敬于行伍之中,纳忠言于功成之后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