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鉴赏类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7:12:48
都说回答诗歌鉴赏类这类阅读 是有技巧而言的 我想知道具体该怎么回答?就是回答的技巧 谢谢老师了
解题思路: 老师为你提供了些技巧,如有疑问,请到后续讨论,谢谢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关于“故乡事”,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连问了十二个问题,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杂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你觉得这样写合理吗? (2)你更喜欢《杂诗》还是《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1)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七言 ;②从题材上说,属于 诗。 (2)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独问“寒梅着花未”,表面看出乎常情,但绝非故作姿态。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也自然成了“我”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2)更喜欢《杂诗》。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杂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答“更喜欢《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1)绝句/边塞。(2)不同意。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若无前两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亦难见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关于“故乡事”,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连问了十二个问题,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杂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你觉得这样写合理吗? (2)你更喜欢《杂诗》还是《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1)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七言 ;②从题材上说,属于 诗。 (2)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独问“寒梅着花未”,表面看出乎常情,但绝非故作姿态。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也自然成了“我”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2)更喜欢《杂诗》。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其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杂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答“更喜欢《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1)绝句/边塞。(2)不同意。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若无前两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亦难见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