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求高一历史第二册复习要领、提纲09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2 15:14:36
求高一历史第二册复习要领、提纲09年的,
rt
上海的,是试验本,就是第一课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提纲到第十三课就可以-0-
求高一历史第二册复习要领、提纲09年的,
中国古代史
一 .原始农耕与早期国家的诞生
 核心概念:把握原始农耕社会特点与早期国家诞生的历程
农耕文明的出现意味着中华大地文明的崛起,南北农耕社会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起点;而随着农耕文明优势地位确立与民族交流融合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夏、商、周王朝,它们孕育了中国早期国家.
1史前时代(原始农耕社会特点)
旧石器时代 —— 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 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时代 — 农耕产生(农业革命) → 定居
(南稻北粟,互有交流) (河姆渡、姜寨-大同社会)
父系氏族时代—农耕生产.
金石并用时代——父系氏族时代后期(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社会对立)
漫天星斗与核心区域:考古发现中华大地上早期农业遗址如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考察历史的双重途径:对于中国早期历史的追溯有双重途径:考古与传说(集体记忆)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诞生:部落联合体 - 方国共盟体 - 家国共同体)
政治结构与文化传统:
夏(前21世纪前期)
部落联合体
公天下→家天下(启)
禅让→世袭
商(前16世纪末)安阳
方国同盟体 商王为方国之长
内服(王畿之地,天邑商,直接管理)与外服(间接管理)
评价:创造了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式,将部落联盟结合体变为相对紧密的方国共同体,发展了早期国家形态;但存在严重隐患,地方独立与分散性强,也是商亡根本原因
商人 酗酒-农业相对发达;重鬼神通天地(占卜-甲骨文、青铜器-礼器、通天地)
西周(前1046 -前771)镐京
家国共同体 周天子为诸侯之君
分邦建国——天下归周
宗法制度——天下归宗
制礼做乐——天下归心
评价:通过武王初封与周公辅政周王朝建立了权力网络、血缘纽带与文化影响相互作用交汇具有集权化倾向的家国共同体,进一步加强了统一国家建设;但其还存在随着时代发展血缘与礼乐纽带失效的隐忧.
文化上周人敬天保民,以人事为重
3 史证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
文献:《礼记.礼运》涉及大同到小康之变;其他文献记载夏有基本国家特征,如设官分职,军队,监狱.
传说:大禹-启-伯益
信史之商
方法:王国维两重证据法
突破点:文字-甲骨文中商王谱系与史记基本相合
史料分类: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二、转型时代(东周-春秋战国)与帝国初建(秦)
 核心概念(时代的全面转型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春秋与战国时代(东周)伴随着生产力的越升与原有国家权力纽带的松动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出现了全面变革,这一系列变化都为中国国家的全面统一积累着有利因素,它们将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1春秋与战国(转型时代)
东周 洛邑(春秋战国 前770 -前221,前256东周为秦所灭,前221秦帝国建立)
中央:王室衰微,礼坏乐崩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地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 ——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提升 —— 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出现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改革频繁 —— 世卿世禄开始瓦解 商鞅变法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 儒 道 法 墨
时势:社会动荡,趋向统一
2帝国初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初次建立 -- 秦 前221)
为什么要统一(大一统国家建立背景)
如何统一(秦国的优势何在)统一进程先近后远:韩、赵、魏、楚、燕、齐
如何维系统一(管理体制-中央集权,文化经济制度保障,思想控制,疆域维护与开拓,严峻刑罚)
帝国因何而亡(暴政,苛刑,重税,不知时势之变)
三、帝国重凝(西汉长安前202-9)与治道再思
 核心概念:从“无为”到有为——帝国治道的变迁
秦作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建立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但由于缺乏对中国自然经济社会与官僚政治的全面把握,秦政以贪暴的形象为世人所知.在汉初困境中吸取了秦帝国治国教训的西汉王朝以“无为”之治的修养生息政策在继承秦国政治架构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历史上新时代.而汉武帝则在汉初数十年国力积累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疆域方面为帝国再次注入了新的统一元素.
1 汉承秦制,但有所变化(汉初郡县与诸侯国并行)
2 汉初“无为”之道
背景: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相争的客观困境;秦帝国崩溃的主观教训
内容:思想——崇尚黄老之术;政治—— “无为”之治;经济——修养生息;对外关系——和睦安抚(和亲)
意义:以宽简舒缓代替急切苛刻,带动了汉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普遍繁荣(文景之治),为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内政外交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集权制帝国构建起新的统治艺术.
3 武帝之“有为”
背景:文景之治后国力发展,社会繁荣;内忧(王国问题-景帝时期七国之乱)与外患(匈奴问题)
内容:思想——独尊儒术;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儒表法里,建立内朝,推恩令);经济——加强控制(盐铁专卖);对外关系—— 征抚兼备,开拓疆域(张骞出使西域,三次北击匈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建立河西四郡与西域都护府)
意义:加强了思想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体制
4 汉代农业发展(代田法)与布衣将相之局
汉代农业发展(代田法):注意生产力的提升
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四、王朝的复兴(东汉)与乱世理路(三国两晋南北朝)
 核心概念:乱世理路(大分裂的原因与再次统一因素)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所代来的严重问题使得王莽不得不实行一系列变革来抑制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然而改革未成战乱已起,在绿林赤眉起义军的农民战争火焰中新朝崩溃了.虽然刘秀建立东汉后以柔治天下带来了社会的恢复与繁荣,但豪强地主力量的存在与扩大严重威胁着王朝的统一.东汉末年的战乱与国家分裂,西晋短暂统一后的南北对峙使得分裂成为这段历史上被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国家分裂的同时统一的因素也在积累着,等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洛阳(25-220)
新莽政权(元承平哀外戚专权-王莽称帝改制——贵族反对,人民失望,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的崩溃,南阳豪族刘秀公元25年于洛阳称帝建立东汉,以柔道治天下开辟了光武中兴
2 东汉王朝陷入分裂的主要原因——豪强地主
特征:控制中央与地方政权;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土地与人口—自给自足庄园;掌握武装力量
对历史影响:政治、经济与军事上逐渐使得集权体制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导致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在镇压黄巾军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豪强军事割据,导致东汉政权瓦解,随着豪族军事割据力量膨胀出现了三国鼎立格局
3区域性统一存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大分裂时期在中国内部呈现区域性统一(三国,南北朝),同时为了支持战争区域经济得到发展.曹魏北方屯田,蜀国成为丝织业中心,东吴积极开发水田农业与造船,(南方经济开发的开始,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带动经济交流)
4 民族融合
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融合与相互学习交流时期,如五胡入华(杂居);蜀汉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联系加强,东吴与山越联系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服装、姓氏、官制、通婚、平城→洛阳).
备注:
分裂因素除了豪强地主势力扩大作为首要原因之外,还包括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五胡入华)与统治集团内部厮杀(八王之乱).
隋统一原因:民族融合 + 南北经济交流(基础为南方经济发展)+ 区域性统一存在 + 南方政治腐败,北方军事策略合适等,其中前三项孕育在分裂时期,故统一融合是趋势).
五、帝国再建
 核心概念:帝国再建中由民族融合统一,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带动社会全面繁荣
隋唐帝国是中国再次走向大统一的时代,而通过民族融合,政治创新,文化再建隋唐时期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比的辉煌灿烂,唐也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1 制度创新(隋开创,唐完善)
政治体制:中央—三省六部制度与政事堂(相互节制 分工明确 集体办公)
官员选拔: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经济制度:均田与租庸调(提升自耕农在农业人口中比例,课本无)
2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课本无)
3 社会繁荣
贞观之治(隋代奠定基础,国家统一,制度完善,重视边地边民管理,太宗个人因素)
开元盛世(玄宗)
4 外交拓边
丝绸之路:
时间概念—西汉开辟,唐代繁荣(经济文化发达、开放、安全)
空间概念—大秦-安息-葱岭-西域-河西走廊-长安
相互交往—中国-三大件;西方-宗教、舞蹈、饮食;长安-国际性都市(西市)
东亚文化圈:
辐射- 朝鲜 日本(遣唐使) 越南
5 文化昌盛
唐诗 书法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