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08:02:28
蝉古诗的意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作品汗牛充栋,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之作,都有一部分涉
及到昆虫中的蝉.从中我们会发现蝉在古代人们生活及情感世界中的位置.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蝉不食五谷,不吃秽物,餐风饮露,实质上不是那么
回事,它在地下吸食的是树的根部津液,在地面吸食的是树干的津液.应该属于害
虫之列.不过它吸食的那些树的津液,对于树的生长来说微不足道,不足以危害树
木的生命,所以就忽略不计了.
正因为人们认为蝉不食五谷,不吃秽物,餐风饮露,栖身高洁,出尘泥而不下
尘,向来为文人志士所称道,有不少骚人墨客,借蝉咏怀,佳句颇多.
对蝉的吟诵,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里,
不同的地域,蝉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
蜩.”《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这里的蝉就称蜩;《诗
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里的蝉就称螗;《诗经•卫风·硕
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的蝉就称蟪蛄.
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
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这时的蝉就称为寒螀.
如果仔细翻阅全唐诗》,就会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
中常见的意象――蝉,在初、盛唐时极少见,且以“蝉”命题的诗篇也不过十来首.
到了中唐则有二十来首,到了晚唐则有近五十首,且“蝉”作为诗歌意象也层出不
穷.纵观有唐一代的咏蝉诗,哀怨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且随着唐代历史的进程,
其感伤的氛围也越来越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历史含蕴是什
么?
从历史上看,咏蝉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蝉咏怀;另一类则是把蝉作为纯客
观的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和描绘.但前一类作品能更直接反映出时代审美情趣和诗人
创作心态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考察唐代咏蝉诗也主要以前一类作品为主(而且唐诗
中咏蝉诗状况本就如此),同时兼及在非咏蝉诗中出现的有关“蝉”意象.
初唐咏蝉诗表达的是高贵者的自白和失意者的不平.初唐咏蝉诗的作者分布很
有意思,先有以李世民君臣为首的写清贵的咏蝉诗,后有以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
的抒写不平之愤的作品.而到了盛唐,则几乎见不到单篇的咏蝉之作.
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诗境不算完美,但也符合其帝王口吻,流露出功成名就后的一种自适其乐的心
态.
李百药《咏蝉》说: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秋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翁叶中.
诗借蝉自喻显示出高贵纯洁及为臣处世的谨慎心态.
初唐前期最有名的咏蝉诗当推虞世南所写的《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此诗意境合一,可谓佳作天成.既赞扬了蝉的高洁,又表达了自己的清高的志
向,回击了那些屑小的质疑,尤其是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真是一语
双关,堪称神来之笔.虞世南工诗善书有德行,唐太宗李世民曾赞他有五美,并推
崇其书法在当时很负盛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之上,可见虞世南之声望之隆,他以蝉
明己,巧妙地借蝉表白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不俗的情操,此诗是咏物的经典,千百
年来为人们所吟咏乐道.
读了虞世南的咏蝉诗,清新爽快,春风得意.世上有几人能如此?读罢的李商
隐的咏蝉诗,不由得产生了对命运的恐慌和无奈,唉,古来材大难为用,今世没落
亦多人呢.读了骆宾王的咏蝉诗,忧郁,孤愤,人生的路本多风雨,岂可不慎,若
骆宾王之下场,深可为戒.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两首咏蝉诗:《秋蝉》和《在狱咏蝉》.最为传
唱的是后一首.据考此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
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告以贪赃罪名下狱.《新唐书》中其文艺本传载:“武
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尽,鞍鞍不得志.’,骆宾王一生鲤直仗义.诗云: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先写秋夭蝉唱的欢乐,然后对比囚人的心境,以喜衬优.
额联先写青春的焕发(玄影既写蝉的外形,又暗示自己的美好年华),次写自己年衰
摧祸.
骆宾王七岁的咏鹅诗,流传至今,为妇孺所知.可大多数的人会知道这个神童,
后来是怎么样的命运,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
的痛苦,一表无遗.外面西陆的蝉儿自由地放声高歌着,触动了身在异地为囚的人,
引发了他心底深深的伤感和沉思.在孤寂中黑鬓的蝉儿放声高唱,而我这牢中的白
头人也感伤低吟,阴暗的天际里是四下的露水,蝉儿啊你还能自由的飞翔吗,我们
的咏歌声都消沉在无尽的大风中,没有人知道你蝉儿的高洁,更没有人知道我内心
的痛苦.骆宾王应该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吧,他因反对武则天史无前例地当女皇而写
了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从此便走上了流亡四海的生涯,最后还是被捕入狱,
生死系于他人,俯仰慑惧官威.至于他的最终结果,倒是不详了.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前期以“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占主导地
位.唐王朝刚从“安史之乱”的恶梦中缓醒过来.诗中很难见到昂扬的精神和壮阔
的胸襟.在咏蝉诗里也可以体认到这一点:多抒写理想失落的痛苦和羁旅行役的愁
思.如戴叔伦的《画蝉》:
饮露身何在?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蝗螂.
高贵的形象已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夕阳已至,诗人似乎有了日暮途穷之感.
中唐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也有咏蝉诗,他写有《春蝉》一首: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
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
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
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
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元稹在《始闻夏蝉》诗中说:
徂夏暑未晏,蝉鸣已一晚.
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
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
还忆郊园日,独向涧中闻.
元植个性刚正,办事从不给自己留退路,一生几遭贬滴且大部分时间在外任中
度过.因此他对生命的理解或许更为深刻一些.诗借蝉鸣写年华己逝的哀愁,知音
难遇的哀叹.“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既是蝉的写照,又是自己的真实心声.
白居易咏蝉诗有四五首,其中《答梦得闻蝉见寄》云:
开缄思浩然,独咐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十分敏感,虽蝉声依旧,但容颜已衰.而友情永驻,相思之
情依然.读者读这种诗自有闲适的体会在其中.《六月三日夜闻蝉,则更富有生活
情趣.诗云: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风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为拨船行?
诗人写自己闲居的心境:新月初上听到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经
离开繁华之地,有不快.但此时此境诗人似乎又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轻轻拨动小舟,
到大自然中去消解一切人生痛苦和不幸吧.一般说来白居易的咏蝉之作以写淡淡的
乡思乡愁为主.其《早蝉》诗云: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他在写《早蝉》诗时曾说“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诗人的感情倾向是显而
易见的:乡恋是永恒的主题.
韩孟诗派中的卢全也写过蝉诗.《新蝉》:
泉溜潜幽咽,鸣琴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用幽泉和琴鸣来喻写蝉声,意象新奇.长风不断,于淡淡的幽情中见出些许莫
名的惆怅.韩愈、李贺两人则没有独立的咏蝉之作传世,或许与他们的才性气质有
关,他们可能不屑于小小的鸣虫吧.韩愈诗中蝉意象出现十一处,李贺则有两处,
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含蕴.
刘禹锡集中有四首咏蝉之作:《酬乐天闻新蝉见赠》、《答白刑部闻新蝉》、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始闻蝉有怀白宾客》都写友朋之间的相思之情,风格
与白居易相似.刘诗中蝉意象出现十七次,大都与闲愁有关.
蝉对于追求功名的士人来说,是清贵的象征.陆云就曾称颂过它的“五德”,
它从不怀有害人之志,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如李白药、虞世南等),可以立身(如
骆宾王等).是什么原因使蝉生病了呢?首句便发人深省.诗人关注着它每一细微的
变化:它本应自由自在飞行的,而今却只好爬行,只好求助于诗人的同情.
要说虞世南的咏蝉诗是人生春风得意的写照.那么,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吟
咏的便是人生的困顿和无奈了,他在诗中写道: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中流露的是高枝难栖,壮志难酬,空写出无数的诗文,更谁人赏识.尘世的
炎凉,处境的贫窘,仕途的失意,进退的迷昧,而对命运困厄力薄的感叹.读了这
首诗再读后人评他的诗:一生襟抱未曾开,虚负凌云万丈才:你会发出一声由衷的
叹息.
要说李商隐有才难展,一生郁郁,是值得后人感叹,可是,他的命运比起初唐
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要好得多.
唐代杜牧《题魏文贞》:“蟪蛄宁与霜雪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晚唐咏蝉诗是绝望的哀吟和愁苦的海洋.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
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确实,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大唐
帝国终从摇摇欲坠到天崩地解.此时的士人心态普遍是对前途充满绝望之感.咏蝉
诗的抒情主题成了愁苦的海洋,几乎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淹没其中.在晚唐近五十
首诗作中,有四十多首是写愁恨哀怨的.而其中的代表是贾岛.(一般文学史把他划
入中唐,但从其个人创作待色和文学史的流变来看,划入晚唐为宜)贾岛现存四百余
首诗中,有四篇咏蝉之作,蝉意象出现达二十四次之多,且很有特色.特别是其中
的两首咏蝉之作—《病蝉》和《早蝉》,最能反映晚唐那些久困场屋而终老山林的
士人心态.难怪乎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说“不妨称晚唐五代为贾岛时
代”.其《病蝉》诗云: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兼莺鸟,俱怀害尔情.
宋代是词的世界.婉约词大家柳永的《雨霖铃》恐怕大家最熟悉不过.此调原
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
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
仄韵.现将全词照录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一世百年也罢,一秋百日也罢,都是过客,混浊与清
高,都将同归于尘土,又何叹何伤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之作,都有一部分涉
及到昆虫中的蝉.从中我们会发现蝉在古代人们生活及情感世界中的位置.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蝉不食五谷,不吃秽物,餐风饮露,实质上不是那么
回事,它在地下吸食的是树的根部津液,在地面吸食的是树干的津液.应该属于害
虫之列.不过它吸食的那些树的津液,对于树的生长来说微不足道,不足以危害树
木的生命,所以就忽略不计了.
正因为人们认为蝉不食五谷,不吃秽物,餐风饮露,栖身高洁,出尘泥而不下
尘,向来为文人志士所称道,有不少骚人墨客,借蝉咏怀,佳句颇多.
对蝉的吟诵,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里,
不同的地域,蝉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
蜩.”《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这里的蝉就称蜩;《诗
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里的蝉就称螗;《诗经•卫风·硕
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的蝉就称蟪蛄.
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
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这时的蝉就称为寒螀.
如果仔细翻阅全唐诗》,就会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
中常见的意象――蝉,在初、盛唐时极少见,且以“蝉”命题的诗篇也不过十来首.
到了中唐则有二十来首,到了晚唐则有近五十首,且“蝉”作为诗歌意象也层出不
穷.纵观有唐一代的咏蝉诗,哀怨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且随着唐代历史的进程,
其感伤的氛围也越来越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历史含蕴是什
么?
从历史上看,咏蝉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蝉咏怀;另一类则是把蝉作为纯客
观的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和描绘.但前一类作品能更直接反映出时代审美情趣和诗人
创作心态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考察唐代咏蝉诗也主要以前一类作品为主(而且唐诗
中咏蝉诗状况本就如此),同时兼及在非咏蝉诗中出现的有关“蝉”意象.
初唐咏蝉诗表达的是高贵者的自白和失意者的不平.初唐咏蝉诗的作者分布很
有意思,先有以李世民君臣为首的写清贵的咏蝉诗,后有以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
的抒写不平之愤的作品.而到了盛唐,则几乎见不到单篇的咏蝉之作.
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诗境不算完美,但也符合其帝王口吻,流露出功成名就后的一种自适其乐的心
态.
李百药《咏蝉》说: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秋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翁叶中.
诗借蝉自喻显示出高贵纯洁及为臣处世的谨慎心态.
初唐前期最有名的咏蝉诗当推虞世南所写的《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此诗意境合一,可谓佳作天成.既赞扬了蝉的高洁,又表达了自己的清高的志
向,回击了那些屑小的质疑,尤其是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真是一语
双关,堪称神来之笔.虞世南工诗善书有德行,唐太宗李世民曾赞他有五美,并推
崇其书法在当时很负盛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之上,可见虞世南之声望之隆,他以蝉
明己,巧妙地借蝉表白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不俗的情操,此诗是咏物的经典,千百
年来为人们所吟咏乐道.
读了虞世南的咏蝉诗,清新爽快,春风得意.世上有几人能如此?读罢的李商
隐的咏蝉诗,不由得产生了对命运的恐慌和无奈,唉,古来材大难为用,今世没落
亦多人呢.读了骆宾王的咏蝉诗,忧郁,孤愤,人生的路本多风雨,岂可不慎,若
骆宾王之下场,深可为戒.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两首咏蝉诗:《秋蝉》和《在狱咏蝉》.最为传
唱的是后一首.据考此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
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告以贪赃罪名下狱.《新唐书》中其文艺本传载:“武
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尽,鞍鞍不得志.’,骆宾王一生鲤直仗义.诗云: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先写秋夭蝉唱的欢乐,然后对比囚人的心境,以喜衬优.
额联先写青春的焕发(玄影既写蝉的外形,又暗示自己的美好年华),次写自己年衰
摧祸.
骆宾王七岁的咏鹅诗,流传至今,为妇孺所知.可大多数的人会知道这个神童,
后来是怎么样的命运,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
的痛苦,一表无遗.外面西陆的蝉儿自由地放声高歌着,触动了身在异地为囚的人,
引发了他心底深深的伤感和沉思.在孤寂中黑鬓的蝉儿放声高唱,而我这牢中的白
头人也感伤低吟,阴暗的天际里是四下的露水,蝉儿啊你还能自由的飞翔吗,我们
的咏歌声都消沉在无尽的大风中,没有人知道你蝉儿的高洁,更没有人知道我内心
的痛苦.骆宾王应该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吧,他因反对武则天史无前例地当女皇而写
了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从此便走上了流亡四海的生涯,最后还是被捕入狱,
生死系于他人,俯仰慑惧官威.至于他的最终结果,倒是不详了.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前期以“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占主导地
位.唐王朝刚从“安史之乱”的恶梦中缓醒过来.诗中很难见到昂扬的精神和壮阔
的胸襟.在咏蝉诗里也可以体认到这一点:多抒写理想失落的痛苦和羁旅行役的愁
思.如戴叔伦的《画蝉》:
饮露身何在?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蝗螂.
高贵的形象已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夕阳已至,诗人似乎有了日暮途穷之感.
中唐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也有咏蝉诗,他写有《春蝉》一首: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
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
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
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
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元稹在《始闻夏蝉》诗中说:
徂夏暑未晏,蝉鸣已一晚.
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
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
还忆郊园日,独向涧中闻.
元植个性刚正,办事从不给自己留退路,一生几遭贬滴且大部分时间在外任中
度过.因此他对生命的理解或许更为深刻一些.诗借蝉鸣写年华己逝的哀愁,知音
难遇的哀叹.“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既是蝉的写照,又是自己的真实心声.
白居易咏蝉诗有四五首,其中《答梦得闻蝉见寄》云:
开缄思浩然,独咐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十分敏感,虽蝉声依旧,但容颜已衰.而友情永驻,相思之
情依然.读者读这种诗自有闲适的体会在其中.《六月三日夜闻蝉,则更富有生活
情趣.诗云: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风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为拨船行?
诗人写自己闲居的心境:新月初上听到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经
离开繁华之地,有不快.但此时此境诗人似乎又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轻轻拨动小舟,
到大自然中去消解一切人生痛苦和不幸吧.一般说来白居易的咏蝉之作以写淡淡的
乡思乡愁为主.其《早蝉》诗云: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他在写《早蝉》诗时曾说“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诗人的感情倾向是显而
易见的:乡恋是永恒的主题.
韩孟诗派中的卢全也写过蝉诗.《新蝉》:
泉溜潜幽咽,鸣琴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用幽泉和琴鸣来喻写蝉声,意象新奇.长风不断,于淡淡的幽情中见出些许莫
名的惆怅.韩愈、李贺两人则没有独立的咏蝉之作传世,或许与他们的才性气质有
关,他们可能不屑于小小的鸣虫吧.韩愈诗中蝉意象出现十一处,李贺则有两处,
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含蕴.
刘禹锡集中有四首咏蝉之作:《酬乐天闻新蝉见赠》、《答白刑部闻新蝉》、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始闻蝉有怀白宾客》都写友朋之间的相思之情,风格
与白居易相似.刘诗中蝉意象出现十七次,大都与闲愁有关.
蝉对于追求功名的士人来说,是清贵的象征.陆云就曾称颂过它的“五德”,
它从不怀有害人之志,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如李白药、虞世南等),可以立身(如
骆宾王等).是什么原因使蝉生病了呢?首句便发人深省.诗人关注着它每一细微的
变化:它本应自由自在飞行的,而今却只好爬行,只好求助于诗人的同情.
要说虞世南的咏蝉诗是人生春风得意的写照.那么,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吟
咏的便是人生的困顿和无奈了,他在诗中写道: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中流露的是高枝难栖,壮志难酬,空写出无数的诗文,更谁人赏识.尘世的
炎凉,处境的贫窘,仕途的失意,进退的迷昧,而对命运困厄力薄的感叹.读了这
首诗再读后人评他的诗:一生襟抱未曾开,虚负凌云万丈才:你会发出一声由衷的
叹息.
要说李商隐有才难展,一生郁郁,是值得后人感叹,可是,他的命运比起初唐
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要好得多.
唐代杜牧《题魏文贞》:“蟪蛄宁与霜雪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晚唐咏蝉诗是绝望的哀吟和愁苦的海洋.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
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确实,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大唐
帝国终从摇摇欲坠到天崩地解.此时的士人心态普遍是对前途充满绝望之感.咏蝉
诗的抒情主题成了愁苦的海洋,几乎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淹没其中.在晚唐近五十
首诗作中,有四十多首是写愁恨哀怨的.而其中的代表是贾岛.(一般文学史把他划
入中唐,但从其个人创作待色和文学史的流变来看,划入晚唐为宜)贾岛现存四百余
首诗中,有四篇咏蝉之作,蝉意象出现达二十四次之多,且很有特色.特别是其中
的两首咏蝉之作—《病蝉》和《早蝉》,最能反映晚唐那些久困场屋而终老山林的
士人心态.难怪乎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说“不妨称晚唐五代为贾岛时
代”.其《病蝉》诗云: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兼莺鸟,俱怀害尔情.
宋代是词的世界.婉约词大家柳永的《雨霖铃》恐怕大家最熟悉不过.此调原
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
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
仄韵.现将全词照录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一世百年也罢,一秋百日也罢,都是过客,混浊与清
高,都将同归于尘土,又何叹何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