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题榴花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3:21:53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
程朱理学.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他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的最高境界为太极.但他又认为理无气则不存,气无理亦不能存,二者紧密相关.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
朱熹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菩萨蛮(回文)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与心寒.详情:http://baike.baidu.com/view/1878052.htm?fr=aladdin再问:??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
南宋
这是作者状景述志之词.上阕词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恬静、清新、林风习习、明月朗照、林池互影,清凉舒适的宜居环境.下阕述志词人自诩“句稳词高”“金章不换”,表达了词人追求词句朴实自然,追慕少陵词风而矢志不渝
朱熹的父亲朱松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婺源松岩里(今紫阳镇)人.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译文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
观书有感二首【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
格是格杀的意思,物是对金钱财富的物欲. 格物就是格杀物欲贪欲.格之于外,远离物欲. 物是指人的欲望,包括物欲,生理和心理的欲望. 佛家印光大师说: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 即革除对外界
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
百丈山记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
朱熹《诗集传》在道出该诗写作背景之后,尽管没有直面提出自己的人伦情感观点,而只是引用太史公的话,但侧面也表明了朱熹是赞同太史公的评价的:母子之情是人世间天然的,最为牢固的血缘纽带,诗人将母爱深深融于作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心情和水到渠成的务实精神,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