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4:45:28
谁知道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文字材料为中介载体,以教师引导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学修养、知识结构及对课本内容讲解的方式、语言技巧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求很高,在1-2个课时内,要学习一篇课文,掌握知识要点,记忆新词汇,如果上课不专心,学习兴趣不高,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在多种现代化教学中脱颖而出,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现就语文多媒体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抽象的内容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通过场景再现,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对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动人的形象,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特定的场景以画面、声音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为理解,对文字的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飞渡是什么意思,那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接着多媒体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上,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教师巧妙地导入课文重点部分,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斑羚在飞渡中所表现的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图片等素材合理布置,设置课文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黄河颂》这篇课文,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前后两组图片比较,使学生对环境破坏有“震撼”的感受,从而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加快学生学习接受过程.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有这么一句话:“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学生本身对安塞腰鼓不太了解,更难理解“壮阔”、“豪放”、“火烈”这些词语.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黄土高原一群人正水激烈地舞着安塞腰鼓.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防止因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而丢失教学思想、自我特色,特别应避免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体现教学方式新颖,不管课件质量好坏,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新颖、不落伍,尽可能在每堂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且课件制作粗糙、质量不高,实际应用往往适得其反.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将《丹顶鹤的故事》一曲引入了课堂.《斑羚飞渡》表现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而奏响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而一曲《丹顶鹤的故事》则表现了一位大学生为了挽救动物生命的献身精神,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这种运用是单纯追求形式而忽略课文内在主旨,只能降低教学质量,误导学生对课文正确理解.
目前,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互连网现成课件很多,可随时下载使用.但关键问题是下载完后,不经任何修改、加工,拿来就用,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凝聚着制作者教学习惯、思想、风格,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
(三)将整个教学环节尽可能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知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微妙的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教师“说”的引导.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少了教师的发挥,减少了师生之间教学的互动.同时,文字描写的意境,不可能全部由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更多是通过人的想象力、联想力体会到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是传统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一种要求.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当用不省,当省不用”为原则,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之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的.
多媒体手段虽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如果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为物役.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贬值.
(二)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避免教学过程中滥用多媒体技术.
宋玉笔下的“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米则太赤”.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它,只能在想象中体味,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构筑的天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三)加强多媒体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水平.
目前,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知识,结合教学思路,自己设计、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抽象的内容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通过场景再现,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对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动人的形象,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特定的场景以画面、声音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为理解,对文字的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飞渡是什么意思,那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接着多媒体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上,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教师巧妙地导入课文重点部分,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斑羚在飞渡中所表现的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图片等素材合理布置,设置课文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黄河颂》这篇课文,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前后两组图片比较,使学生对环境破坏有“震撼”的感受,从而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三)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加快学生学习接受过程.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有这么一句话:“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学生本身对安塞腰鼓不太了解,更难理解“壮阔”、“豪放”、“火烈”这些词语.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黄土高原一群人正水激烈地舞着安塞腰鼓.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防止因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而丢失教学思想、自我特色,特别应避免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体现教学方式新颖,不管课件质量好坏,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新颖、不落伍,尽可能在每堂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且课件制作粗糙、质量不高,实际应用往往适得其反.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将《丹顶鹤的故事》一曲引入了课堂.《斑羚飞渡》表现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而奏响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而一曲《丹顶鹤的故事》则表现了一位大学生为了挽救动物生命的献身精神,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这种运用是单纯追求形式而忽略课文内在主旨,只能降低教学质量,误导学生对课文正确理解.
目前,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互连网现成课件很多,可随时下载使用.但关键问题是下载完后,不经任何修改、加工,拿来就用,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凝聚着制作者教学习惯、思想、风格,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
(三)将整个教学环节尽可能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忽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知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微妙的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教师“说”的引导.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少了教师的发挥,减少了师生之间教学的互动.同时,文字描写的意境,不可能全部由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更多是通过人的想象力、联想力体会到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是传统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一种要求.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当用不省,当省不用”为原则,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之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的.
多媒体手段虽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如果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为物役.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贬值.
(二)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避免教学过程中滥用多媒体技术.
宋玉笔下的“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米则太赤”.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它,只能在想象中体味,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构筑的天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三)加强多媒体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水平.
目前,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知识,结合教学思路,自己设计、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