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知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谁说的、出自哪里吗?急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8:31:55
请问您知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谁说的、出自哪里吗?急啊!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此话出自: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其含义: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即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作者: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代表作《王明阳全集》.【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成就有: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士农工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是王守仁(王阳明)教育思想成就的集中体现,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
王明阳至理名言主要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作者: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代表作《王明阳全集》.【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成就有: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士农工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是王守仁(王阳明)教育思想成就的集中体现,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
王明阳至理名言主要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