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文言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12:30:43
五柳先生传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2.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练习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本文亦出自此.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 五柳先生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以他众多诗作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 .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编辑本段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怎样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与他“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分,又不求利益,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一种反应. 五柳先生总体概括: “不”字为一篇眼目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恬淡自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开朗乐观) “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 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主旨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主旨 本文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期,期望.)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说明作者居住环境的简陋.)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四、难点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2.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练习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本文亦出自此.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 五柳先生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以他众多诗作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 .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编辑本段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怎样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与他“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分,又不求利益,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一种反应. 五柳先生总体概括: “不”字为一篇眼目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恬淡自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开朗乐观) “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 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主旨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主旨 本文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期,期望.)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说明作者居住环境的简陋.)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四、难点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