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篇中外名著读后感1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21:56:45
求2篇中外名著读后感1000字
《孙子兵法》之美
《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军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军事院校的必修课,我对它向来怀有崇敬和好奇之心,崇敬的是它在军事领域的地位之高,好奇的是它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能应用于社会生活乃至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怀着这种心情,我翻开了《孙子兵法》,我发现了它的美,它的理性之美、智慧之美和文学之美.
《孙子兵法》的理性之美
——以《计篇》为例
《孙子兵法》把商周的卜和筮彻底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否定鬼神的力量决定战争的胜负态势,进而从实际出发来分析战争问题.在古希腊,“理性”的含义是“运用自己头脑里的智慧”(潜台词是不相信神的主宰力量),从这层含义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子兵法》散发着理性之光,这无疑是人类在认识和把握战争问题上的质的飞跃.
诚如《孙子兵法》所云:战争“纷纷纭纭”“浑浑沌沌”[①],而孙子在《计篇》中却能从这纷纭复杂的战争实践中提取出若干主要因素来论述对战争全局的谋划,这与一些诸侯将帅“怒而兴兵”“愠而致战”[②],不考虑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贸然出兵相比,又体现了《孙子兵法》客观冷静的态度.现在,“理性”也可指“客观冷静,不主观行事”,从这层含义来说,《孙子兵法》再次闪烁了理性的光芒.
那么如何理性地谋划战争全局,而不是主观行事呢?孙子在《计篇》提出了“五事七计”的“庙算”决策思想.“五事”即指敌我双方的“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才)、“法”(法制)五个客观因素,“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种情况.在战前要充分把握这些客观条件,并据此制定己方的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既强调物质条件的作用,又不忽视将帅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是唯物的,从而也是理性的.
《孙子兵法》的智慧之美
——以《虚实篇》为例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评价《虚实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③].在军事领域,“虚实”是战场指挥的最高艺术;在哲学领域,“虚实”则有智慧之美.
“虚”即空虚,指军队薄弱之处;“实”即充实,指兵力强大之处.“‘虚实’的含义十分广泛,诸如兵力的大小、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部署的疏密、坚弱,兵势的锐钝,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行迹的真伪,处境的安危,地形的险易等等,都属于虚实的范畴.”[④]
孙子认为“虚”和“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采取措施使敌之“实”转化成“虚”,使己之“虚”转化成“实”,《虚实篇》对兵力众寡的转化就有精彩的论述.假设原本我寡敌众,孙子认为就要设法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就无从知道,那么他们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增多了.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那么就会造成局部上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这样众寡就实现了转化,也就是敌之“实”转化成了“虚”,己之“虚”转化成了“实”.
孙子把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归纳为“虚”和“实”这一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统一于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中.虽然说在孙子之前的老子已经产生了朴素的辩证法,但是能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纷纭复杂的战争问题,乃大智慧也.
《孙子兵法》的文学之美
——主要以《虚实篇》为例
我认为《虚实篇》的文学地位也是很高的.朗诵此篇,有一种荡气回肠之势.本篇大量使用排比,如“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和“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这些排比把伪装佯动臻于完善以至行迹俱无的军队对敌的巨大优势描绘地淋漓尽致.《虚实篇》前半部分像这样采用了大量笔墨铺陈渲染“避实击虚”的重要性,最后以一句“胜可为也”作结,句子虽短但语势千钧,和《过秦论》的结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孙子还用了很多夸张和比喻来渲染实践了他的思想的军队所得到的有利态势,如《形篇》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和《势篇》的“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回肠荡气.
《虚实篇》中还出现了孙子在全书中极少出现的含感叹语气的句子——“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军队微妙啊微妙,微妙到无形可睹;神奇啊神奇,神奇到无声可闻),可以看出孙子本人都为自己所构想的作战方法拍案叫绝.读到此处,孙子写下此篇的得意之态浮现在我眼前,也许他正在为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此时我真想回到两千多年前和此刻的孙子说:“孙武先生,你写成的不仅是大作,而且是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名著,祝贺你,”
[①] 《孙子兵法·势篇》
[②] 《孙子兵法·火攻篇》
[③] 《李卫公问对》
[④] 黄朴民注《孙子》
《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军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军事院校的必修课,我对它向来怀有崇敬和好奇之心,崇敬的是它在军事领域的地位之高,好奇的是它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能应用于社会生活乃至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怀着这种心情,我翻开了《孙子兵法》,我发现了它的美,它的理性之美、智慧之美和文学之美.
《孙子兵法》的理性之美
——以《计篇》为例
《孙子兵法》把商周的卜和筮彻底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否定鬼神的力量决定战争的胜负态势,进而从实际出发来分析战争问题.在古希腊,“理性”的含义是“运用自己头脑里的智慧”(潜台词是不相信神的主宰力量),从这层含义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子兵法》散发着理性之光,这无疑是人类在认识和把握战争问题上的质的飞跃.
诚如《孙子兵法》所云:战争“纷纷纭纭”“浑浑沌沌”[①],而孙子在《计篇》中却能从这纷纭复杂的战争实践中提取出若干主要因素来论述对战争全局的谋划,这与一些诸侯将帅“怒而兴兵”“愠而致战”[②],不考虑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贸然出兵相比,又体现了《孙子兵法》客观冷静的态度.现在,“理性”也可指“客观冷静,不主观行事”,从这层含义来说,《孙子兵法》再次闪烁了理性的光芒.
那么如何理性地谋划战争全局,而不是主观行事呢?孙子在《计篇》提出了“五事七计”的“庙算”决策思想.“五事”即指敌我双方的“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才)、“法”(法制)五个客观因素,“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种情况.在战前要充分把握这些客观条件,并据此制定己方的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既强调物质条件的作用,又不忽视将帅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是唯物的,从而也是理性的.
《孙子兵法》的智慧之美
——以《虚实篇》为例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评价《虚实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③].在军事领域,“虚实”是战场指挥的最高艺术;在哲学领域,“虚实”则有智慧之美.
“虚”即空虚,指军队薄弱之处;“实”即充实,指兵力强大之处.“‘虚实’的含义十分广泛,诸如兵力的大小、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部署的疏密、坚弱,兵势的锐钝,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行迹的真伪,处境的安危,地形的险易等等,都属于虚实的范畴.”[④]
孙子认为“虚”和“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采取措施使敌之“实”转化成“虚”,使己之“虚”转化成“实”,《虚实篇》对兵力众寡的转化就有精彩的论述.假设原本我寡敌众,孙子认为就要设法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就无从知道,那么他们需要分兵防备的地方就增多了.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那么就会造成局部上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这样众寡就实现了转化,也就是敌之“实”转化成了“虚”,己之“虚”转化成了“实”.
孙子把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归纳为“虚”和“实”这一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统一于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中.虽然说在孙子之前的老子已经产生了朴素的辩证法,但是能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纷纭复杂的战争问题,乃大智慧也.
《孙子兵法》的文学之美
——主要以《虚实篇》为例
我认为《虚实篇》的文学地位也是很高的.朗诵此篇,有一种荡气回肠之势.本篇大量使用排比,如“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和“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这些排比把伪装佯动臻于完善以至行迹俱无的军队对敌的巨大优势描绘地淋漓尽致.《虚实篇》前半部分像这样采用了大量笔墨铺陈渲染“避实击虚”的重要性,最后以一句“胜可为也”作结,句子虽短但语势千钧,和《过秦论》的结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孙子还用了很多夸张和比喻来渲染实践了他的思想的军队所得到的有利态势,如《形篇》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和《势篇》的“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回肠荡气.
《虚实篇》中还出现了孙子在全书中极少出现的含感叹语气的句子——“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军队微妙啊微妙,微妙到无形可睹;神奇啊神奇,神奇到无声可闻),可以看出孙子本人都为自己所构想的作战方法拍案叫绝.读到此处,孙子写下此篇的得意之态浮现在我眼前,也许他正在为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此时我真想回到两千多年前和此刻的孙子说:“孙武先生,你写成的不仅是大作,而且是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名著,祝贺你,”
[①] 《孙子兵法·势篇》
[②] 《孙子兵法·火攻篇》
[③] 《李卫公问对》
[④] 黄朴民注《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