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汉字的演变?未发现新发现的演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2 19:28:39
汉字的演变?未发现
新发现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未发现新发现的演变
你要的是不是这个? 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 汉字演变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那么,问题是:汉字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根据考古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语言诞生的时间,距今约几十万年,而真正的汉字系统却是直到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才形成的.
  编辑本段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编辑本段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汉字演变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编辑本段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