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物的200字的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0:39:41
描写动物的200字的美文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的死去了.田间和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惊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京了.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的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田间里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
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默,只等着旧持续沉重的阻碍褪去.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的巨浪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夷.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个新的天地,喊出一个斩新的生活!生活!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再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
生命合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死亡攫住了我们,一切残断,沉入黑暗..生命复生,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当周身的银色斑点,炙热而可爱的画眉,再荆棘从中平静的发出它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合那些在树林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在死亡的王国里,不会有清越的歌声,正如死亡不能美化生的世界.
……
从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爆发.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的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鸟啼》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的啭鸣其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在文中“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文章启示我们: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是巴金的一篇抒情散文,1942年写于桂林.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同时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对国统区也加紧了进攻.桂林遭到了敌机的连续轰炸,城市变成一片火海,人民遭受着巨大的灾难.巴金愤慨于敌人的凶狠残暴,也痛恨国民党的反动和腐败,但他对抗战胜利仍然充满信心,他从人民团结一致,前仆后继的抗战中看到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灯光一样,得到安慰和鼓舞,获得勇气和力量.作者以象征手法,把对灯光的描写于作者的思想发展结合起来,表达了对人民深切的爱,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这篇散文是典型的托物寓理的哲理散文,所谓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借助对某一象征物的壮写描摹来表达思想感情,寓于深刻的哲理.这类散文一般不直抒胸臆,往往用曲笔表情达意,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有时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类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主要地不是让读者去获得一种理性的认识,而是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给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看似平实的叙述语言中,处处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然而文章的深刻哲理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具有象征性的形象事物“灯光”,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和思索.作品中所有对灯光的叙述和描写,都具有哲理的象征性,内涵的思想意义深不可测.如“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它对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深广的意义.“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语言更是朴实无华,于平淡中显神奇,深刻揭示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
如 花
吴箫旸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假如把她排成行,她是一首诗;假如给她谱上曲,她是一支歌.全篇既情感激越,又哲理蕴藉,真可谓句句析理,字字闪光.我们常说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然而生命亦如花.人人都喜欢花,而每个人又都喜欢不同的花,人中有花,花又如人.一个城市有市花,一个国家有国花,那么,一个人有什么花呢?有的傲立枝头,经久不凋;有的含苞怒放,昙花一现.“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的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田间里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
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默,只等着旧持续沉重的阻碍褪去.冰消雪化之后,顷刻间现出银光闪烁的王国.在毁灭一切的冬天的巨浪之下,蛰伏着的是宝贵的百花吐艳的潜力.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精力耗尽,缓缓后移,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夷.于是我们知道规律变了,这是一个新的天地,喊出一个斩新的生活!生活!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再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
生命合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死亡攫住了我们,一切残断,沉入黑暗..生命复生,我们便变成水溪下微弱但美丽的喷泉,朝向鲜花奔去.当周身的银色斑点,炙热而可爱的画眉,再荆棘从中平静的发出它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合那些在树林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在死亡的王国里,不会有清越的歌声,正如死亡不能美化生的世界.
……
从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爆发.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的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鸟啼》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的啭鸣其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在文中“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文章启示我们: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灯 巴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诲底.
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是巴金的一篇抒情散文,1942年写于桂林.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同时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对国统区也加紧了进攻.桂林遭到了敌机的连续轰炸,城市变成一片火海,人民遭受着巨大的灾难.巴金愤慨于敌人的凶狠残暴,也痛恨国民党的反动和腐败,但他对抗战胜利仍然充满信心,他从人民团结一致,前仆后继的抗战中看到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灯光一样,得到安慰和鼓舞,获得勇气和力量.作者以象征手法,把对灯光的描写于作者的思想发展结合起来,表达了对人民深切的爱,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这篇散文是典型的托物寓理的哲理散文,所谓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就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借助对某一象征物的壮写描摹来表达思想感情,寓于深刻的哲理.这类散文一般不直抒胸臆,往往用曲笔表情达意,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有时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类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主要地不是让读者去获得一种理性的认识,而是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给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看似平实的叙述语言中,处处闪耀着哲理的光辉.然而文章的深刻哲理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具有象征性的形象事物“灯光”,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和思索.作品中所有对灯光的叙述和描写,都具有哲理的象征性,内涵的思想意义深不可测.如“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它对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深广的意义.“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语言更是朴实无华,于平淡中显神奇,深刻揭示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
如 花
吴箫旸
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花,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假如把她排成行,她是一首诗;假如给她谱上曲,她是一支歌.全篇既情感激越,又哲理蕴藉,真可谓句句析理,字字闪光.我们常说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然而生命亦如花.人人都喜欢花,而每个人又都喜欢不同的花,人中有花,花又如人.一个城市有市花,一个国家有国花,那么,一个人有什么花呢?有的傲立枝头,经久不凋;有的含苞怒放,昙花一现.“每个人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