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书院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3:17:37
宋代四大书院是什么?
一、岳麓书院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象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 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潭人号称‘三学生’”(明《岳麓志》卷三).岳麓书院由于师生水平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长的努 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人才之盛带来学术研讨之盛.从著名的朱(熹)张()会讲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的理学到明代的王学;从朱熹、张、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种著述到毛泽东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的真知灼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发展的深刻影响.所以,古代岳麓书院既是江南一带的教育中心,又是一个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颇受学人青睐,尤受皇室重视.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后为之题名赐额或赠书,使岳麓书院饮誉神州,成为中国古代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四书院中,嵩阳书院近已修复;睢阳书院早已湮灭无闻;白鹿洞书院虽遗构尚存,但办学早已中止.唯独岳麓书院,从创建到现在的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延绵千载有余,一直办学不止,且一直是高等教育学府.这在国内独一无 二,在国外亦举世罕见.有些堪称世界最早的大学,其成立产时间与古岳麓书院相比,亦稍逊风骚.如岳麓书院与法国创建最早的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神学院的创建时间相比,要早281年.12世纪末创建的英国牛津大学也比岳麓书院晚建约300年.所以,当不少外国友人走进这所古老幽深的千年学府时,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实为情真意切. 人杰地灵,不无道理.鸟瞰书院全貌及周围景色,其境非凡.书院座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前临湘江,碧波荡漾.名山美水,前依后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 调.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此中轴线上的中点.书院海拨约100米,现占地2.5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院前有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古代其前后有朱张渡、柳堤、梅堤、咏归桥、翠微亭等景点相伴;院后沿中轴线而 上,有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鹤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锷墓、黄兴墓等著名景点相托,其它景点星布于中轴线的两侧.书院的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居中轴线而建.文庙、专祠及半学斋分建中轴线的北侧;教学斋、白泉轩、园林、碑廊等分建于中轴线的南侧.整个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 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岳麓书院现存建筑有山长居室、师生斋舍、授业讲堂、藏书楼阁、圣庙专祠、园林碑廊.再加一院前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及院后的参天古木、茂林修竹,堪称当今海内外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物.若将清人所辟的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进一步修整完善,具体体现其佳景妙处,则更美不胜收.
为了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岳麓书院于1903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所以古岳麓书院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书院的一个整体文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湖南大学组织修复与常年的维护和管理.
古书院的出书藏书功能依然保留.书院拥有一支素养较好的作者队伍,他们著书立说,已有不少著作先后出版.座落在书院内的湖南大学出版社,既为有关书院的出书功能和传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御书楼修复后,其藏书建设日益加强.近10余年来,书院工作人员从各地收集和影印了一批有关岳麓书院及其它古书院的书籍、资料,同时逐年购置了不少古籍和社会科学类图书,加上社会名流,校友相赠的图书,御书楼的藏书已达到了可观的规模.现在这些图书正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古岳麓书院还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后修建了文庙及一批专祠.建文庙(即圣庙)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学的杰出代表 张;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六人在先后建设书院中的历史功绩;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古人到圣庙专祠进行供祀活动,也是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士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毕竟受到封建社会的粉饰,所以,民主革命开始之后,这种祭祀活动在书院逐渐消失.尽管这种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对圣贤先哲的纪念仍有一定意 义,对他们的哲学观点、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合理部分还应继承和弘扬.古人留下的圣庙专祠,现修葺一新,供后人景仰,亦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弘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现存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到建筑群落组成.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书院门楼由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等到主要建筑组成.
门楼高约6米.砖木结构,四坡式二层.顶层,四斜脊,尖端起翘.檐下为砖砌长墙,装饰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图案.第二层与上层同,檐下以砖砌方形砖柱.门楼中镶嵌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文学家李梦阳书“白鹿洞书院”横额.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初为木结构,后南唐知府周祖尧建为石牌坊.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 ,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之意.门为牌坊式,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扩柱病,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
棂星门后为泮池.历史上称学宫前的水池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长方形罢,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两侧装有花岗岩的栏杆和栏板.原名泮桥,现名状元桥.
礼圣门,即书院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初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钱三十万给予南康知军闻诗嘱其所建.门十扇,木门廊式,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正门四柱五间.全长22.10米,高7.30米.门楣上悬挂着“正学之门’的匾额.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始建成于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祭祠孔子及其门徒的场所.殿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周环以廊.殿平面长20.59米,宽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错,灰瓦白寺,巍峨宏伟,气势庄严.殿外重檐正中悬有“礼圣殿”竖额.殿内正中立孔子线雕行教立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上悬清唐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左右竖有四块由朱熹书“忠、孝、廉、节”四字大石碑.展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线雕像.终年香烟迷漫,使儒气中带有几分禅气.
书院门楼的西侧为紫阳书院,主要建筑为朱子祠、报功祠、丹桂亭.
朱子祠,始建于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后),是专祀朱熹之祠.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寺,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唐熙手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步入祠内,大有“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之概.
报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祠李渤、周敦颐、朱熹.还祀有程颐、程颢、张横渠、陈了翁、陶渊明、刘西涧父子七先生,祠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规模和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中立“紫阳手持丹桂”碑,为岭南曹秉浚书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书院门楼的东侧为白鹿书院.这组建筑是书院的主体,各建筑体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其主要建筑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
御书阁,始建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圣旨楼,现阁为珍藏唐熙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翘角宏伟.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 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以鼓励生员用心攻读,以获得“仁智独得之天”.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洞为花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宽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登思贤台.
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
白鹿书院之东为延宾馆,其主体建筑名为春风楼,木结构,歇山顶,翘角,香檐,下楼外伸,由四根圆立柱支撑着,形成外廊.面阔15米,进深8米,上下两层.显得既庄严,又宁静.寓宴请宾客之意.楼两侧建成有两排厢房.
在飞阁流丹的古建筑群中,数以百计的历代题咏碑,分东西两碑廊安置其间,为书院凭增了几分古朴的气氛.
书院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均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如果将此建筑比做“凝固的乐章”,那么,其中的台、堂、阁、殿,就是这部乐章中的华彩乐段,充分抒展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主题.凝眸静观书院内那文采纷呈的匾额对联,那数以百计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院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史贯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桥,称枕流桥.桥为石构,两旁有护栏,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名.桥长12.5米,宽3.2米,高约10米.初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为木桥.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杨树基改建为石桥.李梦阳《枕流桥》诗:“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蓦惊桥上听,夕阳人独立.”描述了此桥的险要.
贯道溪中的崖石上,题刻有“白鹿洞”、“隐处”、“钓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创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使这里真正体现出“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的韵味.
“莫问无空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同”.白鹿洞书院正是以这样的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塑造着她的不朽.
三、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德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垣.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最前为卷棚大门3间,其后依次为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它多为滚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万余平方米.
书院内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毁,仅余2株称“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其树龄2000年以上.院内还保存有《明登封县图碑》等数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出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是其中之一.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 该书院现已不存,政府正计划重建.
在岳麓山东面山下,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世祖运载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但因时久境迁,世事沧桑,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象岳麓书院一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书院,更是屈指可数.古代书院为名流或当地开明士绅、百姓捐资而 建,一般有学田养护,当然也有得到官府资助的.书院办学的规模、层次不尽一致.层次较低的书院授受蒙童,承担启蒙教育的任务;层次中等的书院可出秀才之类的文人.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潭人号称‘三学生’”(明《岳麓志》卷三).岳麓书院由于师生水平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长的努 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人才之盛带来学术研讨之盛.从著名的朱(熹)张()会讲到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从宋代的理学到明代的王学;从朱熹、张、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种著述到毛泽东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的真知灼见,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发展的深刻影响.所以,古代岳麓书院既是江南一带的教育中心,又是一个学术中心.它在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颇受学人青睐,尤受皇室重视.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后为之题名赐额或赠书,使岳麓书院饮誉神州,成为中国古代一所颇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四书院中,嵩阳书院近已修复;睢阳书院早已湮灭无闻;白鹿洞书院虽遗构尚存,但办学早已中止.唯独岳麓书院,从创建到现在的全国重点大学湖南大学,延绵千载有余,一直办学不止,且一直是高等教育学府.这在国内独一无 二,在国外亦举世罕见.有些堪称世界最早的大学,其成立产时间与古岳麓书院相比,亦稍逊风骚.如岳麓书院与法国创建最早的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神学院的创建时间相比,要早281年.12世纪末创建的英国牛津大学也比岳麓书院晚建约300年.所以,当不少外国友人走进这所古老幽深的千年学府时,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实为情真意切. 人杰地灵,不无道理.鸟瞰书院全貌及周围景色,其境非凡.书院座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前临湘江,碧波荡漾.名山美水,前依后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 调.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此中轴线上的中点.书院海拨约100米,现占地2.5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院前有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古代其前后有朱张渡、柳堤、梅堤、咏归桥、翠微亭等景点相伴;院后沿中轴线而 上,有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鹤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锷墓、黄兴墓等著名景点相托,其它景点星布于中轴线的两侧.书院的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居中轴线而建.文庙、专祠及半学斋分建中轴线的北侧;教学斋、白泉轩、园林、碑廊等分建于中轴线的南侧.整个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 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岳麓书院现存建筑有山长居室、师生斋舍、授业讲堂、藏书楼阁、圣庙专祠、园林碑廊.再加一院前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及院后的参天古木、茂林修竹,堪称当今海内外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物.若将清人所辟的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进一步修整完善,具体体现其佳景妙处,则更美不胜收.
为了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岳麓书院于1903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所以古岳麓书院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书院的一个整体文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湖南大学组织修复与常年的维护和管理.
古书院的出书藏书功能依然保留.书院拥有一支素养较好的作者队伍,他们著书立说,已有不少著作先后出版.座落在书院内的湖南大学出版社,既为有关书院的出书功能和传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御书楼修复后,其藏书建设日益加强.近10余年来,书院工作人员从各地收集和影印了一批有关岳麓书院及其它古书院的书籍、资料,同时逐年购置了不少古籍和社会科学类图书,加上社会名流,校友相赠的图书,御书楼的藏书已达到了可观的规模.现在这些图书正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古岳麓书院还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后修建了文庙及一批专祠.建文庙(即圣庙)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学的杰出代表 张;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六人在先后建设书院中的历史功绩;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古人到圣庙专祠进行供祀活动,也是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士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毕竟受到封建社会的粉饰,所以,民主革命开始之后,这种祭祀活动在书院逐渐消失.尽管这种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对圣贤先哲的纪念仍有一定意 义,对他们的哲学观点、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合理部分还应继承和弘扬.古人留下的圣庙专祠,现修葺一新,供后人景仰,亦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弘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白鹿洞书院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现存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到建筑群落组成.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书院门楼由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等到主要建筑组成.
门楼高约6米.砖木结构,四坡式二层.顶层,四斜脊,尖端起翘.檐下为砖砌长墙,装饰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图案.第二层与上层同,檐下以砖砌方形砖柱.门楼中镶嵌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文学家李梦阳书“白鹿洞书院”横额.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初为木结构,后南唐知府周祖尧建为石牌坊.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 ,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之意.门为牌坊式,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扩柱病,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
棂星门后为泮池.历史上称学宫前的水池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长方形罢,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两侧装有花岗岩的栏杆和栏板.原名泮桥,现名状元桥.
礼圣门,即书院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初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钱三十万给予南康知军闻诗嘱其所建.门十扇,木门廊式,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正门四柱五间.全长22.10米,高7.30米.门楣上悬挂着“正学之门’的匾额.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始建成于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祭祠孔子及其门徒的场所.殿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周环以廊.殿平面长20.59米,宽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错,灰瓦白寺,巍峨宏伟,气势庄严.殿外重檐正中悬有“礼圣殿”竖额.殿内正中立孔子线雕行教立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上悬清唐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后壁左右竖有四块由朱熹书“忠、孝、廉、节”四字大石碑.展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线雕像.终年香烟迷漫,使儒气中带有几分禅气.
书院门楼的西侧为紫阳书院,主要建筑为朱子祠、报功祠、丹桂亭.
朱子祠,始建于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后),是专祀朱熹之祠.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寺,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唐熙手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步入祠内,大有“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之概.
报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祠李渤、周敦颐、朱熹.还祀有程颐、程颢、张横渠、陈了翁、陶渊明、刘西涧父子七先生,祠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规模和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中立“紫阳手持丹桂”碑,为岭南曹秉浚书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书院门楼的东侧为白鹿书院.这组建筑是书院的主体,各建筑体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其主要建筑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
御书阁,始建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圣旨楼,现阁为珍藏唐熙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翘角宏伟.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 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以鼓励生员用心攻读,以获得“仁智独得之天”.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洞为花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宽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登思贤台.
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
白鹿书院之东为延宾馆,其主体建筑名为春风楼,木结构,歇山顶,翘角,香檐,下楼外伸,由四根圆立柱支撑着,形成外廊.面阔15米,进深8米,上下两层.显得既庄严,又宁静.寓宴请宾客之意.楼两侧建成有两排厢房.
在飞阁流丹的古建筑群中,数以百计的历代题咏碑,分东西两碑廊安置其间,为书院凭增了几分古朴的气氛.
书院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均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如果将此建筑比做“凝固的乐章”,那么,其中的台、堂、阁、殿,就是这部乐章中的华彩乐段,充分抒展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主题.凝眸静观书院内那文采纷呈的匾额对联,那数以百计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院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史贯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桥,称枕流桥.桥为石构,两旁有护栏,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名.桥长12.5米,宽3.2米,高约10米.初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为木桥.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杨树基改建为石桥.李梦阳《枕流桥》诗:“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蓦惊桥上听,夕阳人独立.”描述了此桥的险要.
贯道溪中的崖石上,题刻有“白鹿洞”、“隐处”、“钓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创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使这里真正体现出“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的韵味.
“莫问无空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同”.白鹿洞书院正是以这样的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塑造着她的不朽.
三、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德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垣.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最前为卷棚大门3间,其后依次为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它多为滚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万余平方米.
书院内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毁,仅余2株称“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其树龄2000年以上.院内还保存有《明登封县图碑》等数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出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是其中之一.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 该书院现已不存,政府正计划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