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期间家庭消费的调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6:45:00
.“关于春节期间家庭消费的调查”
各位哥哥姐姐.
帮我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期间家庭消费的调查”
300字以上吧.
各位哥哥姐姐.
帮我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期间家庭消费的调查”
300字以上吧.
猴年春节的七天大假已经结束.
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瘪了不少.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对此,不少人觉得有点伤感,更有些纳闷.
全省春节消费月大撒600亿
与五一、国庆那七天不同,春节七天虽说也是歇着,但实际上老少团圆、走亲访友、人情往来也挺累.与平常的工作相比,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累的方式.
这种特殊的“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一种特殊情结;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广东人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在广州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广州市的天贸南大、广百集团等百货公司,今年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其中,广百初一至初七销售额达3365万元,增幅达45.5%,这说明虽然供应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谊百货1月前28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王府井这28天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一二月的销售总和,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3.
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今年春节来得早,从元旦开始市场已开始启动.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近8000万常驻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
横看竖看春节地位有变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
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正在逐日冲淡年味.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广州传统年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广州市假日办的调查显示,在1960位被访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传统的“年味”还转移到了车市、楼市.除夕日,在汽车市场仍可以见到不少人在看车买车.他们是怀着节日购车会有优惠的心理来到这里的,而商家也想尽量回笼资金过年.而广州春节的楼市从早年的“7天不卖楼”到“初三、初四启市”,到去年的“春节照常卖楼做展”,虽然一年一变,但基本上都是销售之前的尾货.今年春节楼市再有新突破,众多楼盘都将一批保留单位或者新货在春节期间拿出来入市.不少广州市民乘春节相互拜年时候顺便来看看楼盘,体验小区的良好居住环境,即使拜年期间不成交,节后也可能付诸行动.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来年过年会更加个性化
就在猴年春节前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而广东早已跨越了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阶段.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03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已达16690元,约为全国人均数的2倍,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了12.4%.
放在这样一个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看过年消费,就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当下国人过年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种种变化.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正处于一个量变集聚的过程中,一个消费稳健的庞大中产阶层队伍正在形成,未来过年还将向花钱更多、年味更淡、消费方式越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大方向演变.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节”,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
面对这一大趋势,商家们怎么做?天贸南大市场策划部负责人罗志杰认为,对那些能够点到现代与传统结合之“穴”的商家而言,春节商机无限.比如今春红内衣就十分走俏,虽然内衣穿在里面,只能穿给自己看,但红色象征吉祥,消费者都希望讨个好意头.
杨建华则认为,春节消费的“龙头”地位仍然稳固,不可低估.因为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相应的表达形式与表现手段.但商家不能孤注一掷,现在暴富的行业基本不存在,仅靠一两个节日、一两种产品或者是欺诈手段来致富是不太可能的了,商家应该全年都要长袖善舞,更要按照营销规律,结合文化认真研究消费心理,踏踏实实地做生意.
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瘪了不少.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对此,不少人觉得有点伤感,更有些纳闷.
全省春节消费月大撒600亿
与五一、国庆那七天不同,春节七天虽说也是歇着,但实际上老少团圆、走亲访友、人情往来也挺累.与平常的工作相比,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累的方式.
这种特殊的“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一种特殊情结;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广东人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在广州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广州市的天贸南大、广百集团等百货公司,今年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其中,广百初一至初七销售额达3365万元,增幅达45.5%,这说明虽然供应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谊百货1月前28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王府井这28天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一二月的销售总和,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3.
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今年春节来得早,从元旦开始市场已开始启动.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近8000万常驻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
横看竖看春节地位有变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
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正在逐日冲淡年味.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广州传统年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广州市假日办的调查显示,在1960位被访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传统的“年味”还转移到了车市、楼市.除夕日,在汽车市场仍可以见到不少人在看车买车.他们是怀着节日购车会有优惠的心理来到这里的,而商家也想尽量回笼资金过年.而广州春节的楼市从早年的“7天不卖楼”到“初三、初四启市”,到去年的“春节照常卖楼做展”,虽然一年一变,但基本上都是销售之前的尾货.今年春节楼市再有新突破,众多楼盘都将一批保留单位或者新货在春节期间拿出来入市.不少广州市民乘春节相互拜年时候顺便来看看楼盘,体验小区的良好居住环境,即使拜年期间不成交,节后也可能付诸行动.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来年过年会更加个性化
就在猴年春节前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而广东早已跨越了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阶段.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03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已达16690元,约为全国人均数的2倍,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了12.4%.
放在这样一个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看过年消费,就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当下国人过年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种种变化.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正处于一个量变集聚的过程中,一个消费稳健的庞大中产阶层队伍正在形成,未来过年还将向花钱更多、年味更淡、消费方式越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大方向演变.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节”,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
面对这一大趋势,商家们怎么做?天贸南大市场策划部负责人罗志杰认为,对那些能够点到现代与传统结合之“穴”的商家而言,春节商机无限.比如今春红内衣就十分走俏,虽然内衣穿在里面,只能穿给自己看,但红色象征吉祥,消费者都希望讨个好意头.
杨建华则认为,春节消费的“龙头”地位仍然稳固,不可低估.因为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相应的表达形式与表现手段.但商家不能孤注一掷,现在暴富的行业基本不存在,仅靠一两个节日、一两种产品或者是欺诈手段来致富是不太可能的了,商家应该全年都要长袖善舞,更要按照营销规律,结合文化认真研究消费心理,踏踏实实地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