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语新说原文要5个,并全文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23:53:10
世语新说原文要5个,并全文翻译
评了,追加5~20分!
评了,追加5~20分!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杀害.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
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这句话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
【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垴坼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垴坼(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
【注释】
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
【译文】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③?”寻亦收至.
【注释】
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大人:对父亲的敬称.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6)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德行》第6
则注①.陈?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xìu):气味.
③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
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杀害.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
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这句话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
【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垴坼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垴坼(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
【注释】
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
【译文】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③?”寻亦收至.
【注释】
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大人:对父亲的敬称.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6)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③!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注释】
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德行》第6
则注①.陈?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xìu):气味.
③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
【译文】
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因此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拿驼背当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