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十篇散文的读后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0:20:24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的读后感受
每篇100字左右
每篇100字左右
《阿长与山海经》 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读《狗·猫·鼠》有感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鲁迅的《朝花夕拾》.对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时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一匹花猫下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而后来却越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他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的他们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随意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腰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欣赏鲁迅的写作手法,更欣赏他的这种态度.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朝花夕拾》——《无常》 读后感:鲁迅的《无常》,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批判.当时,等级分的很明确,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说,如果是下等人,就会永远被被人压着,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经常受人欺辱.而上等人更是可怜,必须把自己伪装起来,生活在欺骗中,生活在痛苦中,所以说是“他们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又因为,但是的人都很迷信,认为到阴间就能解脱,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无常.想想,这就是可怕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唉,真是恐怖.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父亲的病》读后感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如:一对的蚂蚱、经霜3年的甘蔗等.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 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为追求新知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生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冲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谁.体现了封建社会思想十分陈旧,而且对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好赶上百日维新,但很多老辈的人并不支持,国门洞开的原因之一正是文化闭塞,而鲁迅先生很有主见,提倡学习新的文化.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藤野先生 读后感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格,还有对“我”的关爱,对于“我”来说,是一笔财富. 读后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范爱农》读后感!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死于河中.
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阿长与山海经》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读《狗·猫·鼠》有感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鲁迅的《朝花夕拾》.对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时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一匹花猫下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而后来却越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他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的他们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随意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腰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欣赏鲁迅的写作手法,更欣赏他的这种态度.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朝花夕拾》——《无常》 读后感:鲁迅的《无常》,表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不,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批判.当时,等级分的很明确,有上等人下等人之说,如果是下等人,就会永远被被人压着,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经常受人欺辱.而上等人更是可怜,必须把自己伪装起来,生活在欺骗中,生活在痛苦中,所以说是“他们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又因为,但是的人都很迷信,认为到阴间就能解脱,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无常.想想,这就是可怕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唉,真是恐怖.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父亲的病》读后感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如:一对的蚂蚱、经霜3年的甘蔗等.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 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为追求新知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生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冲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谁.体现了封建社会思想十分陈旧,而且对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好赶上百日维新,但很多老辈的人并不支持,国门洞开的原因之一正是文化闭塞,而鲁迅先生很有主见,提倡学习新的文化.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藤野先生 读后感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几件事,由此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之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格,还有对“我”的关爱,对于“我”来说,是一笔财富. 读后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范爱农》读后感!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死于河中.
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