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浦歌 2.蜂(李白) (罗隐)炉火…… 不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11:44:55
1.秋浦歌 2.蜂
(李白) (罗隐)
炉火…… 不论……
(李白) (罗隐)
炉火…… 不论……
1
秋浦歌
作者: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红星乱紫烟】乱,错杂.红色火花在紫色的炉烟中飞溅.
【赧郎】赧,面红.为炉火照红的冶炼工人.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个】这样
【罝】捕捉鸟兽的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秋浦歌
作者: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红星乱紫烟】乱,错杂.红色火花在紫色的炉烟中飞溅.
【赧郎】赧,面红.为炉火照红的冶炼工人.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个】这样
【罝】捕捉鸟兽的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