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1859年印度名族大起义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00:58:58
1857~1859年印度名族大起义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高潮和结局时间
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大部分是发生在57-59年之间 下面可以很好的验证这个时间段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 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 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 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 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 (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 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 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 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 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 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 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 等待援军.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 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 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 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 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 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 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 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 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 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 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 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 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 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 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 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 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 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 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 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 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 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 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 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 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 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 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 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 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 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 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 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 (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 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 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 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大部分是发生在57-59年之间 下面可以很好的验证这个时间段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 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 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 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 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 (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 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 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 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 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 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 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 等待援军.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 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 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 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 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 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 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 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 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 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 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 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 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 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 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 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 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 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 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 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 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 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 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 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 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 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 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 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 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 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 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 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 (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 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 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 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1857~1859年印度名族大起义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与印度民族大起义同时期,中国发生了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与此同时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印度名族大起义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期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
在章西女王领导印度人民起义时,中国发生的类似事件是什么
1857年,在印度爆发了一场什么起义,后来发展成为全民族的反英大起义?
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1857~1859年印度反英起义的人物、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