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教: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1:45:11
求教: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理解,
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是与朱熹所提出的“心”与“理”分离相对的.朱熹提倡“格外物”得到“理”(即万物的总规律,即“道”),可王阳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什么理也没有格出来,却格得大病一场.
而王阳明在被贬至贵州龙场,坦然面对死亡,躺在自己打造的石棺中,思索内心,体悟到“心外无物”.即“理”、“道”在心中,无限光明,照彻万物.心中光明,则无所畏惧,即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面对问题和困难,心里依然知道行事的方向、处事的方法.万事万物必须与自己内心的“理”相结合,才有意义,否则物就对自身没有任何意义,故曰:心外无物.
如何向内心求得“理”,达到“知行合一”?“格‘物’欲”,“致‘良’知”.常内省心中的念头,哪些是私欲,努力摒除.还原出“良知”本来面目,让“心性”的光芒--“良知”指导自身的行为.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有错误、有争议的地方尽请提出.
求教: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的理解,
心要通过物质的运动来体现
物质则是在其运动中实现自我发现的.
没有自我发现就没有观察者来证明其存在,可是没有物质亦就没有自我发现.
心外无物,外物即心,心即外物.王阳明认为心物是同体的.
你的“良知”理解和我:
老子提倡道,也说了失道后德,可是道谁能控制?也许只在混沌的状态下才有的(也就是无是非).
而儒家提倡德(虽说也有朝闻道之语),承认了人性所具有的缺陷,认为人需要修德,以致至诚.
老子所谈的天道的必然性让人望而却步(你要是实践易就知道了) .
可是人道却在我们心里,古来多少儒生相信
即便修德不会得到外物的帮助,不会避免无妄的灾祸,但他们自身也乐得做君子.这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却有不同于其神学意义的儒家的道德信仰.
而理学是在外来和本土宗教冲击下而诞生的,是儒学在哲学上的一种升华.
王阳明所说的也是儒家所向往的至诚之境.对恒久以来的大部分儒生的不可言说的心理给出了一个**上的概括.
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以其所悟的人道来指导人的行事.
以正确的人的态度立于天地之间,便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便会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