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评论&赏析《地下森林断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2:45:54
评论&赏析《地下森林断想》
600字左右~可以从文中找论证和观点~有点难 所以悬赏50
紧急、谁快谁就拿分~
评论&赏析《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断想》是张抗抗的代表性散文,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表达方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1.深刻的思想
文章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态度与追求:与世无争、深沉、坚忍、顽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对逆境不屈的毅力.
2.丰富的联想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但作者抒发感情不是依靠物即“地下森林”的象征意义,而是以“地下森林”产生的过程、环境,作为感情生发的基础,而这些中的大部分要依靠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文章从“地下森林”与一般森林的不同落笔,发出疑问,然后以“地下森林”所处的地质环境为基础,玄想火山喷发前万物鼎盛、火山喷发的情景、火山喷发后的寸草不生、峡谷底部为阳光所遗弃的沉寂、其它植物对谷底的理解与同情、植物种子的撒落、树木的生长等等.作者的想象,从时间跨度上说有几千几万年,从内容性质上说,涉及地质、植物、动物等诸多方面,正如陆机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为读者描绘出内容丰富、动态展现的画卷,而这些内容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地下森林”的产生过程,从而使思想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有了具体真实的凭藉.
3.多样的手法
①多种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
文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
叙述,如:“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叙述寻找“地下森林”的过程,简洁明了.文中叙述之处并不多见,作用却极其重要:正是因为有了事件,才发现了“地下森林”,才有了如此之多、之深的感受.叙述,不仅是表明过程,也是作文的缘起.
说明,如:“在这里,黑龙江宁安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前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说明的内容包括了“地下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坑的数量、地势、深度、谷底的地形地物等,在说明当中又运用描写的方法,文字不多,内容丰富,重点在说明火山坑的深度、地势和构成,以为下文写“地下森林”的生长环境张本.
描写,是本文中运用最多的.本文的描写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简有繁,繁简得当.如描写一般的森林:“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两个句子,形象地展现出森林的特点;而描写“地下森林”则显得细致具体:“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因为茂密的“地下森林”是作者感情生发的基础;而比起这两个方面来,对“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描写,就更为详尽、生动,这些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主题.如写火山喷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形象地表现出火山喷发的情景;写火山喷发之后,“于是一切都平静下来了.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描写在山顶一片郁郁葱葱之后,峡谷依然“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充分地渲染了峡谷之中死寂的气氛,对表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起到了衬托作用.
二是多角度描写.作者的描写,不是词语的堆积,而是着眼于多角度的表现事物特征,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扁平的对象,而是立体的.比如写火山喷发的情景,选取了狂风、气浪、沙石、岩浆来加以表现,虽用语不多,却能够展现出一幅火山喷发的画面.再如写峡谷,“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四个叠词,分别从色彩、观感、温度、音响四个方面着眼,全面而生动地表现了谷底的沉寂.又如“地下森林”长成之后,写谷底的景象,“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虽然都从色彩着眼,但不同的色彩,构成了多么美的画面.
②衬托的运用
衬托,可以突出对象的特征,表达特定的意味.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文中的反衬,如用山坡上“得意”的小草,衬托出“地下森林”深沉的性格;用峡谷底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地下森林”坚忍的等待、顽强的生长、蔚为壮观的景象作反衬,强烈地表现了“地下森林”的特征.
正衬,如写山顶的鱼鳞松对峡谷的敬仰、钦佩,以及在它的感召之下,白桦、青杨、黄菠萝等为峡谷献出自己的种子,丰富了想象的内容,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峡谷和“地下森林”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价值追求的认同.再如“地下森林”生长起来之后,“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用阳光对“地下森林”的喜爱衬托“地下森林”的勃勃生机,不仅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
③对比的运用
文中的对比的运用也是很多的.文章开头就用“地下森林”与一般森林作对比,表现它的“沉没寡言”、“与世无争”;用山顶与谷底的环境作对比,表现谷底环境的恶劣,对表达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写阳光“慷慨地抚爱”山坡上的小苗,而“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的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阳光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峡谷的不幸.还有峡谷底部今昔的对比:从毫无生命迹象的死寂,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何等鲜明而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