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派的艺术特点朦胧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6:15:42
朦胧诗派的艺术特点
朦胧诗
朦胧诗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余光中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如今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有些甚至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朦胧诗自《今天》杂志始,当时被誉为代表性诗人的是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五人”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如今这五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诗人黄灿然说十年就能看出一个诗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诗歌和诗人总是屈指可数的.另外一方面,却有一些当年算不上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些落寞的诗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其重要性却日显突出.
如舒婷的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Eine Generation
Die Nacht hat mir dunkle Augen gegeben,
Ich gehe mit ihnen das Licht suchen.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鉴赏一: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王雪奇)
--------------------------------------------------------------------------------
鉴赏二: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
鉴赏三:
仅仅两句却道出了一代青年人探索真理的心声.
十年浩劫,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都是在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变异物,喻为被扭曲的灵魂,或者笼罩的阴影,从阴影里裂变出来的寻找真弄虚作假的光明.是挤出蚕茧的蛾子,是沟坎上流过的溪水,是地平线上跃起的太阳.毕竟封锁不住,历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特点:诗简洁、明快,充满必胜的自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如今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有些甚至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朦胧诗自《今天》杂志始,当时被誉为代表性诗人的是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五人”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如今这五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诗人黄灿然说十年就能看出一个诗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诗歌和诗人总是屈指可数的.另外一方面,却有一些当年算不上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些落寞的诗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其重要性却日显突出.
如舒婷的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Eine Generation
Die Nacht hat mir dunkle Augen gegeben,
Ich gehe mit ihnen das Licht suchen.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鉴赏一: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王雪奇)
--------------------------------------------------------------------------------
鉴赏二: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
鉴赏三:
仅仅两句却道出了一代青年人探索真理的心声.
十年浩劫,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都是在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变异物,喻为被扭曲的灵魂,或者笼罩的阴影,从阴影里裂变出来的寻找真弄虚作假的光明.是挤出蚕茧的蛾子,是沟坎上流过的溪水,是地平线上跃起的太阳.毕竟封锁不住,历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特点:诗简洁、明快,充满必胜的自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