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找初二上学期19课生物入侵者的备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4 22:48:14
帮我找一找初二上学期19课生物入侵者的备课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WJT200402028.htm
一、课型设计
思维训练课.
二、课件准备
搜集有关龙虾和水花生的资料制成CAI课件,在向课外扩展时用.
课件Ⅰ(动物):龙虾十几年前从天而降,繁殖极快,到处肆虐,在鱼塘里与鱼争食,鱼塘减产;在藕田里损坏荷叶,莲藕减收……
课件Ⅱ(植物):水花生大约10年前随运输船带到了江汉平原,一下充满了大小河流、湖泊,盘根错节、密密麻麻,占据甚至封锁水面,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并阻塞河道,严重影响排灌.
三、课堂设计
1.入题.
我们学习过《生物》,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什么叫生物?(生答)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呢?请大家读课文第1段,用一句话概括.
教学设想:学生肯定能找出中心句(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还会引出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上句与中心句是举例支撑,下句与中心句是诠释支撑);更深一步引出对中心句中关键词的提炼(“非自然”是关键词).
2.主问题.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生物入侵者”逐层介绍的?
教学设想:学生通读课文,逐段理解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最后要求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课堂语文活动,加深理解,筛选并处理信息.
3.分问题点拨.
(1)句段评点.
理解第2、3、4段具体写什么(写的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第6、7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与讨论,学生就会明白:第1段是介绍生物入侵者“是什么”的问题;第2~5段介绍生物入侵者对生态和人类“怎么样”的问题;第6~8段介绍人类面对生物入侵者正在“怎么办”的问题.
(2)明确说明顺序,深化思维训练.
从上面的分析中显而易见本文采用了科普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讨论说明方法.
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说明方法,体会其妙处.
①“打比方”实际上就是现代汉语中“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应用,如果说明文的语言借助了这一方法,我们就可以判断为“打比方”.课题“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作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形象生动,增添文章情趣.
②“列数字”一定与数据有关.但要分清楚有关年、月、日、时等数字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通过精确的数据对比,清楚地阐明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之严重.
③“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第3、4两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具体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生物入侵现象.
(4)品析说明语言.
①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开头“当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生物学家……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前者勿容置疑地“肯定”;而后者“或许”表猜测,“有可能”引发新问题,作者表述准确恰当.
②科普说明文语言要力求简洁.如“来自亚洲……疾病”一句,作者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天牛破坏树木,红蚂蚁叮咬人畜,传播疾病的特征.人们一读便知,达到了科普说明文通俗易懂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③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较深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如“二战期间,棕树蛇……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赶尽杀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棕树蛇对关岛鸟类的残杀.科普说明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正是让读者更多、更容易地了解科学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5)倡导质疑.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共同讨论后,部分学生若有一些不理解的内容或其他独特见解,教师应给他们一个探究的机会.变换角色,调动积极性,师生合作破解学生心中的疑团.教师备课时要多作准备.
①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而生物学家认为“不是件寻常的事”?
明确: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作深层思考: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
②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的伤害”这两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四、扩展方略
1.学习了《生物入侵者》,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试举例说明.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普遍发言,师生共同评价,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意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赞扬.龙虾、水花生是江汉平原常见的两种生物入侵者,学生回答时随机播放制好的CAI课件,增强学生对生物入侵者危害性的感性认识.
2.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各自的防范措施.
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有学生提出对“生物入侵者”可变害为宝:水花生生命力强,繁殖旺盛,完全可用来净化那些淤泥多、污染严重的地区;龙虾肉质鲜美,壳可作饲料,鼓励人们大肆捕杀,一方面维护生态,另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课型设计
思维训练课.
二、课件准备
搜集有关龙虾和水花生的资料制成CAI课件,在向课外扩展时用.
课件Ⅰ(动物):龙虾十几年前从天而降,繁殖极快,到处肆虐,在鱼塘里与鱼争食,鱼塘减产;在藕田里损坏荷叶,莲藕减收……
课件Ⅱ(植物):水花生大约10年前随运输船带到了江汉平原,一下充满了大小河流、湖泊,盘根错节、密密麻麻,占据甚至封锁水面,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并阻塞河道,严重影响排灌.
三、课堂设计
1.入题.
我们学习过《生物》,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什么叫生物?(生答)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呢?请大家读课文第1段,用一句话概括.
教学设想:学生肯定能找出中心句(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还会引出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上句与中心句是举例支撑,下句与中心句是诠释支撑);更深一步引出对中心句中关键词的提炼(“非自然”是关键词).
2.主问题.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生物入侵者”逐层介绍的?
教学设想:学生通读课文,逐段理解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最后要求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课堂语文活动,加深理解,筛选并处理信息.
3.分问题点拨.
(1)句段评点.
理解第2、3、4段具体写什么(写的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第6、7段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第8段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与讨论,学生就会明白:第1段是介绍生物入侵者“是什么”的问题;第2~5段介绍生物入侵者对生态和人类“怎么样”的问题;第6~8段介绍人类面对生物入侵者正在“怎么办”的问题.
(2)明确说明顺序,深化思维训练.
从上面的分析中显而易见本文采用了科普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讨论说明方法.
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说明方法,体会其妙处.
①“打比方”实际上就是现代汉语中“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应用,如果说明文的语言借助了这一方法,我们就可以判断为“打比方”.课题“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作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形象生动,增添文章情趣.
②“列数字”一定与数据有关.但要分清楚有关年、月、日、时等数字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通过精确的数据对比,清楚地阐明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之严重.
③“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第3、4两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具体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生物入侵现象.
(4)品析说明语言.
①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开头“当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生物学家……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前者勿容置疑地“肯定”;而后者“或许”表猜测,“有可能”引发新问题,作者表述准确恰当.
②科普说明文语言要力求简洁.如“来自亚洲……疾病”一句,作者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天牛破坏树木,红蚂蚁叮咬人畜,传播疾病的特征.人们一读便知,达到了科普说明文通俗易懂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③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较深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如“二战期间,棕树蛇……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赶尽杀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棕树蛇对关岛鸟类的残杀.科普说明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正是让读者更多、更容易地了解科学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5)倡导质疑.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共同讨论后,部分学生若有一些不理解的内容或其他独特见解,教师应给他们一个探究的机会.变换角色,调动积极性,师生合作破解学生心中的疑团.教师备课时要多作准备.
①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而生物学家认为“不是件寻常的事”?
明确: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作深层思考: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
②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的伤害”这两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四、扩展方略
1.学习了《生物入侵者》,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试举例说明.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普遍发言,师生共同评价,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意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赞扬.龙虾、水花生是江汉平原常见的两种生物入侵者,学生回答时随机播放制好的CAI课件,增强学生对生物入侵者危害性的感性认识.
2.针对“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各自的防范措施.
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有学生提出对“生物入侵者”可变害为宝:水花生生命力强,繁殖旺盛,完全可用来净化那些淤泥多、污染严重的地区;龙虾肉质鲜美,壳可作饲料,鼓励人们大肆捕杀,一方面维护生态,另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