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弘一法师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23:08:34
弘一法师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弘一法师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1896年时的李叔同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裸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相关纪念(15张)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从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李叔同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编辑本段
  人物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弘一法师晚年手书“悲欣交集”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