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作文各自然段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16:59:34
作文各自然段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比如说:总分总或承上启下
作文各自然段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一、要善于进行分析.
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和因素,理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属性、彼此关系,加以考察.通常说的“解剖麻雀”,就是指的分析方法.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更好地进行说明.一些初学写作的人在写议论文时常常会感到,对一个问题说不出多少道理来,有的即使能讲有点,也是含含糊糊,令人费解.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分析.
具体运用分析方法说,应该注意:1、分析要细致,要有条理.在分析时,要把一个事物,一个问题剖开来,剖得细一点,不要浮在表面,要一层进一层,直至问题的核心.同时,要细而不乱.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井井有条,这样分析才会有说服力.2、分析要具体,要有的放矢.在进行论证时,应该自始至终结合具体事物分析,紧密联系分析.不能空对空,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盲目地讲几句道理.也就是说,一切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做到科学地分析.请看看下面这篇《谦虚与自卑》的文章:
谦虚,自古就被视为美德.的确,谦虚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途径,是通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谦虚,人才会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谦虚不等于自卑.有些人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逢有任务交给他,他总是说:“我可做不好,还是找别人吧!”别人有不会解的问题问他时,他也总是低下头说:“我不知道.”这是谦虚吗?不,这是自卑的表现.自卑往往被“谦虚”包装,其实自卑同骄傲一样,都是愚蠢的.它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的苟活作辩解.这样的“谦虚”是一文不值的.
自卑者永远不会出头露面,常把自己同自己的怠惰隐匿于自己编造的陷阱中.自卑者害怕失败,却永远不会有成功.殊不知雄鹰可以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自卑者宁愿做一只落伍之鸡,也不愿做一只勇于面对失败,在栽过跟头之后再重跃云霄的雄鹰.谦虚者的进取是永无止境的.当人们赞叹他们的功绩时,“不足挂齿”足以显示那高尚的品德.自卑者只会把“我不行”“我不是这个材料”“我没这本事”作为逃避的借口.正是这些看似谦虚,貌似诚恳的表白,成了自卑者禁锢自己的镣铐.
大物理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人面对巨大成就,也只是淡淡一笑,把它归结为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人不为这些伟人在成功面前的谦虚而感动.而那些终日自暴自弃、默默无语最终一事无成的自卑者,能说他们是由于谦虚而整日“温顺地低垂着脑袋”吗?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勇于开创的改革者和迎难而上的开拓者,需要的是走出无知、落后的阴影,脚踏实地,勇于进取.只有走向自信,才能走向成功.
须知,自卑绝不是谦虚,谦虚永远不包含自卑.
这篇文章首先指出“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不等于自卑”,接着针对生活中常见的自卑的表现作分析,揭示谦虚与自卑的区别,谦虚者和自卑者 的不同结果,让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卑这样一种心态所造成的危害,最后点明中心.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要善于选择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1、要注意各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2、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再次、论据必须和论点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论据和论点之间必须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论据是为论证文章中心观点服务的,必须从属于中心观点,因而论据和论点之间必须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为了阐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这一中心论点,就选择了两个论据:闻一多宁死不屈和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这两个事例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无足轻重的现象.闻一多、朱自清是名传中外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们宁死不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来表示自己的气节,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有骨气的代表和榜样.这两个事例,与“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就十分有力量.再如,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党的干部搞特殊化的事例,就不能由此推断出这样一个论点:我们党内存在着一个官僚阶级.因为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论据推断出来的论点必然是站不住脚的.
【名家指点】
分析的方法就是辨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 毛泽东
常常问题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 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
-------- 毛泽东
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 列宁
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
-------- 赵翼
【现场作文】
一、片断练习.
从下列各材料中任意选择两则,写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论证观点时,或进行理论论证,或例举事实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