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如何备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4:19:41
小学数学应如何备课
然而,在我所处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我们好多教师几乎都是全文抄现成的“备课手册”或其他的优秀教案.诚然,参考别人的教案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是否把别人的做法变成自己的思想.机械照搬别人的教案即使再好的教案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使我不由地想说“现成的教参是别人劳动的成果,犹如贴在窗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
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在课堂上用得恰当、用得自然.
一、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我们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课标中提出的:(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备课时同样体现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有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教师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以上这些理念烂熟于心,在备课中才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
(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不等于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三、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开放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我们知道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备课时要从中挖掘教材的资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预设,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4、想知道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合作来解决?5、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6、哪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完成的目标了.
五、备课要抓住教后的备课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成败之处,考虑补救措施,写出简要贴切的课后小结(即“教后记”).“教后记”应有这几方面的具体内容:成功的例子、不足的原因、改进的设想、再实践的认识,特别要写上“教的空白点”——也就是从学生答问、学习失利出现的“学的空白点”,觉察出教师“教的空白点”,以进一步改进和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课后备课,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
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落到实处那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在课堂上用得恰当、用得自然.
一、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我们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课标中提出的:(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备课时同样体现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有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教师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以上这些理念烂熟于心,在备课中才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
(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不等于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三、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开放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我们知道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备课时要从中挖掘教材的资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预设,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4、想知道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合作来解决?5、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6、哪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完成的目标了.
五、备课要抓住教后的备课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成败之处,考虑补救措施,写出简要贴切的课后小结(即“教后记”).“教后记”应有这几方面的具体内容:成功的例子、不足的原因、改进的设想、再实践的认识,特别要写上“教的空白点”——也就是从学生答问、学习失利出现的“学的空白点”,觉察出教师“教的空白点”,以进一步改进和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课后备课,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
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落到实处那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