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1:44:32
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看看这个吧,可能会对楼主的提问有所帮助
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004年7月30日《山西日报》刊载作者陈春澜的文章《穷人的孩子》看了令人感动且耐人寻味,特摘录如下:
穷人的孩子
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也是物欲横流的今天,难得一见的好孩子,这4个孩子分别生活在两个家庭,一家是姐弟俩,另一家是兄妹俩.
姐弟俩这家,父亲坐着轮椅,母亲没有工作.弟弟今年以648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南方的—所重点大学.按父母的意思,家贫,就别到那么远的地方,上那么好的大学了.但姐姐说:弟弟,你想上哪就上哪!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姐姐供你.说这话时,姐姐刚拿上第一个月的薪水.
4年前,长弟弟1岁的姐姐初中毕业了.为了保证上初二的弟弟继续念下去,姐姐以够上重点中学的高分,上了小中专.
次年,弟弟以同样的高分,争气地考上市里一所录取分数线最高的高中.
读高中的3年里,姐姐和弟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弟弟,你好好学,你考大学的那年,正好姐姐毕业,那时姐姐就能挣钱供你了.”
他们的父母又骄傲又心酸地对别人说,姐弟俩除了明的比学习,暗地里还较着劲的比节省.姐姐每次返校,大人给了钱也不坐车,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弟弟中午回不了家,在学校吃一顿饭,家里每月给50元,他总要再省下20元贴补家用.
和经常打的经常吃麦当劳的孩子比起来,他们只能算是穷人家的孩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真是不假.
和他们姐弟俩一样上进一样懂事的,还有另外一家兄妹俩.哥哥今年读大学二年级,妹妹读高一.哥哥考上大学的那年,他们的父亲刚刚去世,哥哥是贷款上的大学.哥哥上大学后,不但再没向妈妈要过一分钱,还用双休日当家教挣的钱,和妈妈一起供妹妹上学,偿还爸爸看病时借的外债.
当家庭条件优越的小皇帝们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痛苦得话都懒的和父母说时,他们兄妹俩却忙里偷闲,经常坐在妈妈身边,和妈妈唠磕给妈妈解闷.
一次,在外做临时工的妈妈,和往常一样,又大包小包的拎回来一些别人给的旧衣服.晚饭后,妈妈一边让兄妹俩试穿,一边又黯然神伤,觉得都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总是穿人家不穿的,用人家不用的.每每这时,哥哥总要学着领袖的腔调开导妈妈: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
妹妹总要披挂上那些旧衣服,在屋子里不停地走猫步,直到母亲破涕为笑.
这就是两对穷人家的孩子,家贫,但他们心里很富,有上进心指引,还有温暖的亲情相伴.
对比这姐弟俩、兄妹俩,那些在蜜里长、糖水里泡,5-6个长辈管1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精品,穿要名牌,学习请家教,父母全“陪读”的孩子们,把他们戏称为“小皇帝”,倒是极为确切的.做父母的,甘心为子女充当“保姆”,甚至是“孝子”,而子女却受之无愧,丝毫无感激之心、羞愧之情.这种巨大的反差在撞击着我,我的心灵在震撼.我想我们的教育除了XX教育、XX教育、…少了些什么,外确实还得加些什么教育.
的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无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早当家.但“有钱难买幼时贫”据报载,在经济发达的德国,小学生的课本每学期用过后都由老师收回发给下个年级的学生再用,反复多次,直到不能再用才“吐故纳新”.这既节省了学生的费用,减少了重复印刷的浪费,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而我们有些孩子却被宠成“小皇帝”,什么都要新的、贵重的、时髦的,互相攀比,唯恐落后.我们的学校对学生也缺乏节俭方面的教育,这的确值得深思. “有钱难买幼时贫”,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至理名言饱含哲理.勤俭是美德,少时生活过分富有、舒适不全是好事,往往对其成才十分不利.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但决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功,就因为他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非常贫穷.”贝利从自己成长的道路总结出的道理确实是真知灼见.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学校中已将磨难教育列入正式教育计划.他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已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还并不富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在学校进行军训、拉练、探险、夏令营、勤工俭学等活动;在假期让孩子们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锻炼,做社会调查,甚至“花钱买苦吃”,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远见的.吃苦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培养起来的.只有让孩子不断进行苦难的磨练.将来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
谈起读过的书,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说印象最深的是《爱的教育》.也许与此有关,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斯霞以爱的甘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为“母爱”的象征人物.说到《夏令营中的较量》,老人皱紧了眉头.她说:“艰苦奋斗的传统失传了,独生子女宝贝得不得了,我们还能视而不见吗?我已在报上发表文章,赞成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多经受一些磨练.《较量》之争的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之争.”稍停了一会儿,老人讲起了身边的故事:就连我们这样的学校,也有许多家长接送孩子.送到校门口仍不放心,还要看着孩子走进教室.平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无法无天.这算什么爱呀?这是害孩子!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家教很重要.应当让孩子吃好睡好,但不可娇生惯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真理.”
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004年7月30日《山西日报》刊载作者陈春澜的文章《穷人的孩子》看了令人感动且耐人寻味,特摘录如下:
穷人的孩子
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也是物欲横流的今天,难得一见的好孩子,这4个孩子分别生活在两个家庭,一家是姐弟俩,另一家是兄妹俩.
姐弟俩这家,父亲坐着轮椅,母亲没有工作.弟弟今年以648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南方的—所重点大学.按父母的意思,家贫,就别到那么远的地方,上那么好的大学了.但姐姐说:弟弟,你想上哪就上哪!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姐姐供你.说这话时,姐姐刚拿上第一个月的薪水.
4年前,长弟弟1岁的姐姐初中毕业了.为了保证上初二的弟弟继续念下去,姐姐以够上重点中学的高分,上了小中专.
次年,弟弟以同样的高分,争气地考上市里一所录取分数线最高的高中.
读高中的3年里,姐姐和弟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弟弟,你好好学,你考大学的那年,正好姐姐毕业,那时姐姐就能挣钱供你了.”
他们的父母又骄傲又心酸地对别人说,姐弟俩除了明的比学习,暗地里还较着劲的比节省.姐姐每次返校,大人给了钱也不坐车,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弟弟中午回不了家,在学校吃一顿饭,家里每月给50元,他总要再省下20元贴补家用.
和经常打的经常吃麦当劳的孩子比起来,他们只能算是穷人家的孩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真是不假.
和他们姐弟俩一样上进一样懂事的,还有另外一家兄妹俩.哥哥今年读大学二年级,妹妹读高一.哥哥考上大学的那年,他们的父亲刚刚去世,哥哥是贷款上的大学.哥哥上大学后,不但再没向妈妈要过一分钱,还用双休日当家教挣的钱,和妈妈一起供妹妹上学,偿还爸爸看病时借的外债.
当家庭条件优越的小皇帝们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痛苦得话都懒的和父母说时,他们兄妹俩却忙里偷闲,经常坐在妈妈身边,和妈妈唠磕给妈妈解闷.
一次,在外做临时工的妈妈,和往常一样,又大包小包的拎回来一些别人给的旧衣服.晚饭后,妈妈一边让兄妹俩试穿,一边又黯然神伤,觉得都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总是穿人家不穿的,用人家不用的.每每这时,哥哥总要学着领袖的腔调开导妈妈: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
妹妹总要披挂上那些旧衣服,在屋子里不停地走猫步,直到母亲破涕为笑.
这就是两对穷人家的孩子,家贫,但他们心里很富,有上进心指引,还有温暖的亲情相伴.
对比这姐弟俩、兄妹俩,那些在蜜里长、糖水里泡,5-6个长辈管1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精品,穿要名牌,学习请家教,父母全“陪读”的孩子们,把他们戏称为“小皇帝”,倒是极为确切的.做父母的,甘心为子女充当“保姆”,甚至是“孝子”,而子女却受之无愧,丝毫无感激之心、羞愧之情.这种巨大的反差在撞击着我,我的心灵在震撼.我想我们的教育除了XX教育、XX教育、…少了些什么,外确实还得加些什么教育.
的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无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早当家.但“有钱难买幼时贫”据报载,在经济发达的德国,小学生的课本每学期用过后都由老师收回发给下个年级的学生再用,反复多次,直到不能再用才“吐故纳新”.这既节省了学生的费用,减少了重复印刷的浪费,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而我们有些孩子却被宠成“小皇帝”,什么都要新的、贵重的、时髦的,互相攀比,唯恐落后.我们的学校对学生也缺乏节俭方面的教育,这的确值得深思. “有钱难买幼时贫”,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至理名言饱含哲理.勤俭是美德,少时生活过分富有、舒适不全是好事,往往对其成才十分不利.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但决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功,就因为他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非常贫穷.”贝利从自己成长的道路总结出的道理确实是真知灼见.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学校中已将磨难教育列入正式教育计划.他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已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还并不富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在学校进行军训、拉练、探险、夏令营、勤工俭学等活动;在假期让孩子们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锻炼,做社会调查,甚至“花钱买苦吃”,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远见的.吃苦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培养起来的.只有让孩子不断进行苦难的磨练.将来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
谈起读过的书,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说印象最深的是《爱的教育》.也许与此有关,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斯霞以爱的甘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为“母爱”的象征人物.说到《夏令营中的较量》,老人皱紧了眉头.她说:“艰苦奋斗的传统失传了,独生子女宝贝得不得了,我们还能视而不见吗?我已在报上发表文章,赞成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多经受一些磨练.《较量》之争的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之争.”稍停了一会儿,老人讲起了身边的故事:就连我们这样的学校,也有许多家长接送孩子.送到校门口仍不放心,还要看着孩子走进教室.平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无法无天.这算什么爱呀?这是害孩子!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家教很重要.应当让孩子吃好睡好,但不可娇生惯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