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9:15:55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笛幽愤 苍凉悲壮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沈鹏云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摘 要:此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上阕写塞外秋光,作者用“雁阵、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秋时的特异景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由于“燕然未勒”不能还乡,伴着悠悠的羌笛声,“征夫”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此词属边塞词的先声,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豪放词风;边塞;苍凉悲壮;忧国思乡;勒燕然;斩楼兰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04)04-0014-0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彬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是北宋诗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留下来的词仅有六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其风格苍凉悲壮,真挚清隽.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守边四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词的上阕写塞外秋光,作者用“雁阵、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秋时的特异景色.首句的“异”字很有分量,它既说明了边塞风光与内地的不同,又交待了秋日来临,边塞景物的变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是为了符合词的格律要求而颠倒词序的.《渔家傲》词前两句格律要求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所以“雁去衡阳”须写成“衡阳雁去”.衡阳即今日湖南省衡阳市,旧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相传大雁飞到这儿便不再南飞.“西风紧,北雁南飞”,出于动物的本能,根本谈不上留恋不留恋,而作者偏说“雁无留意”,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实际上是写人的感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三句作者着意写边塞的苍凉景色.“边声”是边塞特有的声音,具有一种凄凉的情调.李陵《答苏武书》中有这样几句:“侧耳远听,胡家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是极好的注脚.“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加上军营的号角声,渲染出一种凄凉而又悲壮的气氛.“千嶂”两句,极写边塞荒凉而壮阔的景象.举目望去,数不清的峰峦犹如屏障一样耸立着.斜阳西下,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紧闭.尾句的一个“闭”字,显出戒备森严,透出一种局势紧张的气氛,遣词造句丝丝入扣.
词的下阕转入思乡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杯浊酒如何能消万里思归之愁呢?其结果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然而,将士们之所以不能归去,是因为“燕然未勒”.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说尽了作者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他兼知延州,完全出于一腔报国热情.宝元元年(1038)十二月,夏州地方割据势力头子赵元昊反叛宋朝,第二年正月,赵元昊上表请称帝改元.接着大兴干戈,于康定元年(1040)正月带领西夏叛军向延州进攻,将延州包围七天,俘虏了北宋部队主要将领,“城中忧沮,不知所为”.幸好这时下了一场大雪,西夏才撤兵,延州城总算侥幸保住了.但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吏却吓破了胆.新任延州知州张存到任不久,就向新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提出自己“素不知兵”,且“亲年八十”,要求到内地当官.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不得不挺身而出,上表自请代张存知延州,主动挑起了这副保民卫国的重担.他希望能干出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永熄边烽.但是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时代,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勒燕然”的窦宪.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在浓霜漫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的羌笛之声,“将军”(指作者)和“征夫”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这首《渔家傲》的基本格调是低沉的,表达了作者悲愤而又惆怅不甘的低徊情绪,这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决定的.宋仁宗统治时期,表面上国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日甚,形势十分紧张.然而敌国外患,丝毫没有改变这个王朝从开国以来苟且偷安的基本国策.时代环境不景气,它既不同于封建社会处于蓬勃时期的盛唐,也不象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高涨的南宋,这是一个沉闷得令人窒息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范仲淹的报国之志是难以实现的,他到延州后,选将练卒,增设城堡,抚辑流亡,联络诸羌少数民族,深为西夏贵族集团所畏惮,称之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然而,他也只能做到消极防御,不可能追奔逐北,收复国土.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封建士大夫,具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气概,而在事与愿违,遭际坎坷之际,又不免消沉.这就构成了他内心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词中也能表现出来,由于关心现实,对社会现实充满愤懑,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所以哽咽,所以悲凉,情调低沉.两种互相排斥的因素统一于范词,形成了范词的独特风格.与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边塞诗迥然不同,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将两者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虽然都描绘了苍凉暗淡的边塞风光,都写到了这一背景下的“孤城”,都抒发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范词用了窦宪“勒燕然”的故事,王诗用的是傅介子“斩楼兰”的典故.都是表现保卫国家,将扫边尘的壮志,但王诗的情调高昂激越,范词的情调低沉悲凉,这是所处时代不同的缘故.
北宋初期的词,大都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尤其是文人词,本身就是在灯红酒绿,浅斟低唱中生长起来的,题材往往局限于男女相悦之中.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能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河,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此,从我国词史发展的角度看,这首《渔家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