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赏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第一个场面--莺莺赴长亭途中的三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联系剧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4:48:28
赏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第一个场面--莺莺赴长亭途中的三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联系剧情)
复制粘贴的 不要来 我也不是没有自己找过
赏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第一个场面--莺莺赴长亭途中的三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联系剧情)
《西厢记》一共五本.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张生,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张生结合的决定性一步.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先看【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了设问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枫叶经霜自红,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它本来无所谓悲还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会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彼时彼地杜牧的眼里,那经霜的枫叶是生机勃勃,比春天的鲜花更红更可爱,在字里行间跃动着喜悦的、乐观的情绪.在毛泽东的眼里则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在战士眼中则是火把与旗帜.但在充满着离愁的莺莺看来则大不相同了,她只觉得枫叶的红色都是由离人的泪水染成的.其中“染”“醉”两个字,极有分量.这个“染”字,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感情色彩.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观感情,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使得离别的人们的涟涟泪水,也宛然如见.这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透过莺莺的眼睛看去那染红的霜林只能是离人的血泪.这是莺莺对霜林的独特感受,是移情于景.树木变红当然不能用泪染,可在莺莺的心目中,离人的泪水却能把树叶染红.这表现了莺莺因这次离别心情是非常沉重的.“泪染霜林醉”已经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而“晓”字则与下文“残照”相照应,又隐含着一夜之间离愁别绪尽染层林的意思,使主人公心境显得更为凄切.所以说“染”“醉”二字极有份量.真有握拨一弹,心摇神移的艺术感染力.
这支曲子化用了北宋范仲淹的词【苏暮遮】词句很类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境却不同.王实甫用碧云密布,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的深秋景物组成动态的却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浓重的离情别绪.这支曲子似宋词又非宋词,关键王实甫在意境上创新了,他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把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逼真、透彻.因此收到了字字见情,景景见情的效果.
另外,我们从透视分析的角度还可作如下分析: 这五句曲词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具体说,它用的是抒情点染法.“总是离人泪”直抒离人之愁、之恨,这就叫“点”,也就是点明了此时莺莺的心情是愁、是恨.而前面四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则是写景,不着“愁”字,而是借秋景来渲染、扩散这一愁情,这就叫“染”.上染下点,点染结合,这就造成了沥沥在目,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几句选取了蓝天的“云”,萎缩的“黄花”、“红叶”以及西风、归雁五种动态景物,十分典型,不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动态中含有比拟意义,与当时莺莺的心境十分吻合.西风紧吹好像觉得有了凉意,使莺莺离愁别绪更加悲凉起来;北雁南飞,是为了归家,而张生此去赴试,恰好离家,使莺莺愁绪扩展;黄花萎缩,落叶纷纷,又好比莺莺的心境由昨夜成亲的兴奋转向今日别离的悲伤,步步下沉.这就叫景寓情泄.虽然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处处都叫人觉得愁情浓得化不开.
再次,西风、云、黄花、红叶、归雁五种景物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西风扫落叶,萎黄花,风送云走、雁飞,将天上、地下的景物用秋风连在一起,景境自然天成,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连贯画图,而画面的每个环节当中,都饱含着无限的愁情别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而情更浓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端正好】这支曲子,主要采取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接下来的【滚绣球】则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的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写出了莺莺的愁与恨.“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儿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行,车儿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归去”,这里指离别,“疾”:快,早.玉骢:青白色的马,这里指张生骑的马.系:系住.不得:不能.倩:这里作“请”、“央求”解释.迍迍:行动迟缓,走得慢的样子.“马儿”两句,是说张生骑马在前走,莺莺乘车在后面跟随.清代毛西河解释说:“马在前,故行慢(要走得慢);车随后,故走得快(要跟随得快).”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说“不欲离也”,就是不想分离,要想挨得近一些.这种解释很准确.破题儿:开头的意思.“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意思是说相思才了.别离又起.“松了金钏”“减了玉肌”都是形容因为忧愁悲伤而消瘦.钏:手镯.
在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即将与张生分手了,莺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留住不让他走;她又是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啊,让时间走得慢一些.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骢无知,疏林难挂.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马,怨恨疏林不能挂住斜晖.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情的主观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骑乘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但是,分手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写人愁得顿时立刻地消瘦下来了,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够理解啊!礼教和爱情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多么尖锐呀!金圣叹在评《西厢记》时说:“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易字失色.”
如果说,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内心独白,把莺莺的怨、恨、依恋反反复复写出,语言由含蓄变为火一样的迸发,曲文颇具元人小令淋漓尽致、直率裸露的特点,那么,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叨叨令】便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泪做重重迭迭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地寄.”“熬熬煎煎”就是熬煎、煎熬.这里形容愁绪难遣,忧心如焚的痛苦感受.靥儿:原指嘴边的酒窝,这里指女子在脸部,额头、腮边那样一种的美容妆饰.则索:是只得的意思.后面“索与我牺牺惶惶的寄”一句中的“索”,是应,要,须的意思.解释略有不同.兀的:是“这”的意思.“兀的”同“不”字连用,则表示反诘的语气,表示“这岂不”“这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这是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也有表示语气的作用.“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就是“这怎么不闷杀人啊”.在【叨叨令】曲牌中必反复使用两次.“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作“急忙”,“赶紧”解.
这支曲子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这沉重别离之情,是无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红娘的问话.继而又设想今后孤单凄凉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恨也吧,气也吧,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其心情的苦痛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段曲词里,他用了一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叠.正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语中重叠二字,正是呜咽其端说不出处.”它层次分明地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也成功地传达出掩抑泣诉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口吻.
到此为止,以上为“长亭送别”的第一部分.它展现了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的第一个画面——赴长亭途中.这三支曲子,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它都生动地表现了莺莺被迫接受老夫人提出的条件以后,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压抑的心情.这三支曲子中,前两支写的含蓄、凝重,不但表现了莺莺的文学修养,而且也表现了她在痛苦欲绝之中不失相国小姐端庄个性特征.第三支曲子用了一连串排比句式和重迭词,使语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动而富于动作感,一口气倾泻出积蓄心中的愁闷,真是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