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急求高三政治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2 01:00:55
急求高三政治方法
急求高三政治方法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 “组题” 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 最多可达到 5 个试 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 立意、情 景、问题设置.
(2)具体做法
①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 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 , 看到试题后 , 认真阅读 ,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 , 再看题肢的设问 ,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 , 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 , 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②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 如 “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 措施 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 …·、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 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 可 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 , 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 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 , 如果能排除两个 , 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 , 再随意选其中一项 , 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 50%, 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 50% 的得分机遇.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 , 得分的机遇率仍有 2596, 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 , 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 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 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
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 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 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 :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 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 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 联系重大时事.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 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 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 : 反面论证.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 : 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其一是时间.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下面
第三问的哲学启示单纯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是很难看出其哲学启示的,如果说变化本身的启示也只表明“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人的认识也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哲学上册P 页)因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哲学启示.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细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经过、变化的结果等找出对应的哲学启示.
(1) 从“变化”的原因看
①围湖造田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消极行为,退耕还湖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积极行为,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论方面的启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通过人的活动消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正确的意识积极地影响和反作用于自然界,因此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意识.
②围湖造田是割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退湖还耕是看到了二者之间联系.于是得出辩证法方面的启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③围湖造田说明当时湖区政府和人民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退耕还湖表明湖区政府和人民既重视经济发展也注意环境保护,从而可得出辩证法的另一启示:必须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要发展经济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④围湖造田是在错误的社会意识指导、错误价值观导向下的错误做法,而退耕还湖则是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正确做法.于是得出价值观方面的启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维护人类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2) 从“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看
①多年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以致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这些年在实践中纠正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退耕还湖.于是可得出这一哲学启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②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变化经过还说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实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一哲学启示:
③围湖造田造成环境恶化,退耕还湖改善了环境,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在解答材料型主观题时,有的考生答题时感觉很好,一对答案才发现“离题千里”,这主要是审题不清“惹的祸”.在平时复习中,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不仅有利于克服审题不清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题过程中,以下几点必须特别要注意克服:
一是急躁冒进.面对陌生的材料,许多考生仿佛进入迷宫,往往会产生一种急躁情绪,企图在较短时间内明确题意,解答问题.事实上,审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仔细推敲.而急躁冒进往往阅读分析不细,结果或是经偏盖全,偏离题意,或是挂一漏十,一知半解,或是思维混乱,罗列知识,最终是欲速则不达.
二是脱离材料.试题的材料和问题是统一的,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反映了命题者的意图.但许多考生审题时将两者割裂开来,不懂得借助问题分析材料,把握材料内涵,不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清设问方向,
把握材料内涵,更懂得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明确题意.于是对题意的理解只能是既费劲又不能切中肯綮.
从总的原则而言,答好主观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真审材料,找出中心思想:把材料通读,并分层次细读,分析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其中心思想,切忌断章取义,从个别词句出发就下结论,以致于下笔千言,谬之万里.
第二,认真审问题,弄清答题要求:一是要弄清答题的限制性要求.如: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从政治学角度说明……、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哲学又可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部分),切忌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问原因不答措施,问措施无需要讲原因,忌不管要求自圆其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答题时一定要把理论(所学知识)和材料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说明,切忌离开材料,漫天撒网,理论与材料形成两张皮,费时费力不得分.
第四,规范思路,准确用语:动手答题前,先规范答题思路,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用规范性的政治书面用语,进行准确、简洁、科学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