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人们用什么来赞美诸葛亮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08:08:04
人们用什么来赞美诸葛亮
人们用什么来赞美诸葛亮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1.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6.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7.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9.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10.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11.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12.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14.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头.
3>.勉县武侯祠
1.两汉以来无双士;
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允刚题
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
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
2.日月高悬处师表;
风云长护定军山.
清.马履泰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
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3.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清.光绪西蜀骆成骧题
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
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4.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
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
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5.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
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
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武侯祠,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6.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
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7.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
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
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8.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戍子冬日广州书抄
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
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9.羽扇纶巾天下士;
文经武纬后人师.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
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
10.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衷.
清:王鼎丰题
领兵打仗要以攻心为上策.三足鼎立中,诸葛亮依赖此战术竭力瓦解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劳苦,完全是为了尽内心的忠诚.
11.萃灵爽于一堂,国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烟于亿代,前有烈祖,后有慈孙.
清嘉庆:李复心题
武侯祠内聚集了诸葛亮父子的灵魂与精英之气.他们堪称为蜀汉国家之忠臣,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献神明的烟火世代相传.前面有诸葛亮这样功业显赫的祖先,后面有诸葛瞻、诸葛尚这样忠孝的子孙.
4>.勉县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歧山五丈原诸葛庙
此联选取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本联社会意象的支点,以数字为红线串引之.全联采用数字罗列并置的构图方法,读来的简洁有力、精确具体,再现和褒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传奇人生.
5>.成都武侯祠
1.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两句是从祠内清人书刻杜甫《古柏行》诗碑摘出来的.意思是回忆以前绕道成都锦亭的东边,曾经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2.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刘咸荥(字豫波)撰书.
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
(刘备、关羽、张飞)、君臣(刘备与其文武群臣)的各种关系,他们意在辅佐翼护蜀汉,维系人伦纲常,争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相沿的正统(正统是历代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统,和偏安、僭伪是相异的).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今山东)、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吴(今浙江、江苏)、秦(今陕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立国是很艰难的.后人为立祠庙,使他们一堂上下共传千古.
3.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颜崇实撰书.
上联: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称,后代常用来指州郡长官,刘备曾为豫州牧即州长官,故称使君).又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作者据此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为汉王朝正统攸(所)归,楼桑如车盖就是王气所钟(聚集)的明证.
下联: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遗民还在,怀想当年霸业,只剩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4.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黄雅荃补书.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江山,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准则和礼法正轨.
下联说他们后来虽然分别作了王侯,却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英光灵气,照临天地,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
5.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清人张清夜撰,今人方滨生补书.
上联是说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
下联是说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6.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刘东父补书.
这副对联悬挂在刘龛前,赞美他英勇殉国的壮烈精神.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载魏军进逼成都,刘禅束手无策,准备投降时,刘谌愤激地谏说:“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指刘备),无奈刘禅不听,谌便哭诉于备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故联文颂美他生不忍见到强敌曹魏军队来到西川,但天意难说(指刘禅不听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杀身殉国,去见刘备于地下.这样英勇壮烈、大义凛然的气概,当然是早没有把南吴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7.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书.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8.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书.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传说他曾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9.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10.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美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11.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12.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近人冯玉祥撰书.
上联是说成就大业必须兢兢业业,谨慎从事,诸葛亮一生可为典范.
下联是说今日晋谒武侯祠,瞻仰武侯风采,感到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所说:“宗臣遗像肃清高”,“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13.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清人冯煦撰,今人郝谦补书.
上联用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及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语意,说刘备能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这样才德兼备的贤臣,始得创建蜀汉,延续了刘邦创业,刘秀中兴的刘氏王朝的正统.
下联本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语意,说人民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难,愿能
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宁的生活.“四方靡骋”出自《诗经》“我观四方,促促靡所骋”.靡的本义是无,四方靡骋即四方多难无处驰骋,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14.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末权四川盐茶使者云南剑川赵藩撰书.
这副对联结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经验,向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上联说能使用攻心战术,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那样使其心服,则一切怀异心、图反叛的阴谋就自会消失,所以古来懂得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凭武力取胜.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里就主张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联着重指出审势是为政的关键,意在劝勉后来治蜀的人,要深思熟虑,如诸葛亮那样谨慎地审度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建功立业,而不至于犯错误.联文意义深远,可供借鉴.
15.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这副联语是清人陈矩集宋代文学家苏轼、理学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赵藩手书.
上句是说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书•商书》的《伊训》、《说命》两篇相比美;
下句是说诸葛亮经国济世的功业,系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涵养培育得来.
16.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近人钟瀚撰书.
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下联是说曾封武乡侯的诸葛亮,治蜀有功,遗爱在民,千多年来人民都到这里来瞻仰祭祀他.联文对昭烈武侯同祀备加颂扬.
17.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近人刘咸荥撰书.
诸葛亮曾经对临终时的刘备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六出祁山伐魏,积劳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在蜀亡时殉国,真不傀是勤劳国事,三世忠贞.所以曾任过太子中庶子职务的陈寿,虽然是继仇视蜀汉的曹魏立国的晋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仍然对他们大加赞扬.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天地间惊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不忠”的说法.传说千年后的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阳诸葛庐时,阅读《出师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便和泪和墨一气书写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书法气势磅礴,龙飞凤舞,拓本广泛流传,至今祠内翻刻的石碑,尚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尽情地欣赏.
18.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计,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近人王天培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
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惜,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
(上联已经用了两个“以”字,下联先生以往的“以”,似应用“已”字为佳,虽然两字有时可以通用.)
19.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这两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后出师表》,意思是献身国事,自当不恤劳瘁,死而后止.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的诸葛武侯,确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体国恤民的精神,则有出师两表留下宏规硕范,足为后世准则.
20.三分割拒迂帱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并书.
这两句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
上句赞美诸葛亮隆中一对,分析当时大势,定下三国鼎立局面,与魏、吴各自割据一方,然后联吴伐魏,统一天下的大计.这种深谋远虑的筹议策划,是屈曲艰难,煞费苦心的.(纡的本义是屈).
下句本《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德”立意,说诸葛亮的才德器识,有如云霄鸾凤,三分功业,屈处偏隅,胸中抱负,未能尽展,万古而下所见到的,不过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罢了.凤有威仪,故名威凤,是世间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难得的贤才,这里用来颂美诸葛亮是万古唯一的人杰.
21.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清人陈廷楷撰,今人关山月补书.
上联赞美诸葛亮大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挽回汉朝天下残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在谈笑间即操胜算,使敌人闻风丧胆.
下联说诸葛亮为国宣劳,大功未成,就积劳病死在前线.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万民景仰悲悼,历代都立专祠祭祀,至今广大人民还是对他讴歌颂扬.
22.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清人完颜崇实撰,今人刘孟伉补书.
上联“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坟墓,意思是刘备的坟墓(史称惠陵)现在还高高地耸立着,那曹操修筑的铜雀台却早巳荒芜,他埋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假坟,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后的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也无处寻觅了.
下联是说三国分立的局面,已成历史陈迹,但凭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兽,还能令人想见当年汉代皇帝的仪式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