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语言学史方面的书籍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书籍的一个书评,谢谢了,如果大家有相应的书评就给推荐一个,要交作业,而没读过什么方面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5:46:38
语言学史方面的书籍
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书籍的一个书评,谢谢了,如果大家有相应的书评就给推荐一个,要交作业,而没读过什么方面的书籍,谢谢了
语言学史方面的书籍关于文学史方面的书籍的一个书评,谢谢了,如果大家有相应的书评就给推荐一个,要交作业,而没读过什么方面的
文人视野下的中国俗文学
按北大陈平原教授的划分,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属“第一代文学史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是郑振铎确立学界名声的两部代表性著作,尤其是后者,放到文人与民间关系中来看,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中国俗文学史》是在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氛围中写成的.这既有文化启蒙上的考虑,也有文学革新上的要求.晚清以后,各类文体的地位升降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现象,中国历来以诗文为中心的传统文类格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许多向来为士大夫轻视的文体,例如小说、戏剧之类,因着各种缘由,其地位迅速飙升,不仅成为新文学创作的主要文体依托,其传统样态也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俗文学的重视,也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1920年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轰轰烈烈掀起了“歌谣运动”;1927年胡适写出了《白话文学史》,次年出版,开了个人为民间文学写史的先例;直到1934年,郑振铎开始写《中国俗文学史》,1938年出版,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的形成.
“五四那代人之所以关注俗文学,是有精神性追求的.
眼光向下,既是思想立场,也含文学趣味.提倡俗文学(比如征集歌谣),在五四新文化人看来,既可以达成对于‘贵族文学’的反叛,又为新文学的崛起获取了必要的养分.“(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乍看之下,五四一代文人对民间及其文学推崇甚高.鲁迅尝言,”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甚至说”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这种文人兴起的反文人文学的现象,本身颇堪玩味.实际上,知识分子或文人对民间及其文学的态度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仅在于特定时代下拿民间文学来说事、来争”正统“的功利做法———抬高白话文学、民间文学或俗文学,往往是贬低古文文学、贵族文学或文人文学所需;更关键的是,文人对待民间,有一种内在的矛盾.
众所周知,郑振铎先生不仅是大学者,还是大藏书家.他一生藏书1.7万多种,近10万册.众多藏书家并不注意的戏曲、小说、宝卷、弹词之类的俗文学作品,他收得最多.他还注意收集线装插图、版画类书籍,为中国版画史的研究留下珍贵史料.他所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皆得力于他丰富的书籍收藏.显然,郑振铎必定是感受到了中国俗文学的某些特殊魅力,才会那样倾心倾力地去搜集、编印与研究的,但是,另一方面,郑振铎对中国俗文学在文艺价值方面的总体评价又是相当低调的.被郑振铎特别关注的俗文学各门类,在郑氏看来其真正价值往往主要在于文学史上的文体意义,以资文学研究之用,也就是研究价值.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郑振铎对俗文学的评价,也是持一种矛盾的态度.他将中国俗文学的特质归纳为新鲜但是粗鄙、深刻而又粗糙、奔放而又保守等特质.
当然,任何评价都是两分的,但问题的实质是,在这背后有着郑振铎对民间的特定观念作支撑.学者陈泳超分析,郑振铎认为,“纯民间的作品既新鲜活泛却又粗鄙幼稚,后来经过有才能的文人加工、转化后,便会出现优秀的作品,但以后被文人利用太甚,日益远离民间,就又趋于衰颓而将被更新鲜的民间文学样式所取代……在郑振铎看来,真正的好作品并不存在于自生自灭的民间文学(或曰俗文学),而是存在于天才文人与民间文学开始接触的那一段特殊时空.这样的判断究竟正确与否,颇值考量.但有一点分外明白,它带有浓重的郑氏色彩,因为郑振铎所关注的俗文学,主要偏重于职业化半职业化的讲唱文学形式,尤其注重其书面形态.所以他在评价俗文学的艺术价值时,依然是挪用以文字为载体所建立起来的那一套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讲唱文学在视、听、说诸方面的综合效应.”(《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以〈中国俗文学史〉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