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史记和左传哪个写的更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7:24:57
史记和左传哪个写的更准?
史记和左传哪个写的更准?
1.以左传为准,合乎情理和社会环境 2.史记在编造故事,因为司马迁要进一步的宣传“儒家思想”. 3.. 司马迁不是在写历史,不是在记述真实的历史,他是把“历史”当成武器,进一步宣传儒家理念,同时为自己的被阉割身世不平愤恨,希望有大侠从天而降.基本是 司马迁在意淫. 4.司马迁意淫的东西很多,清朝有个书专门批判他的. 如: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六年,老赵盾去世,他的亲儿子赵朔成为接班人.赵朔继续经营赵家封地,并在军队里任职,为人本分,不爱喝酒,光荣地娶到了晋成公的女儿.(晋成公,就是那个黑臀.看来小时候屁股上有胎记,不会影响生育.) 事情就坏在这位金枝玉叶的媳妇身上了——她的名字叫赵庄姬. 金枝玉叶的赵庄姬嫁到赵朔家以后,不久,赵朔就死了.随后出现一个大色狼.赵朔的叔叔赵婴齐,一点儿叔叔样没有,专门勾引侄儿赵朔的媳妇.当时的《防狼不完全手册》比现在还不完全,于是赵庄姬遂中招,被赵婴齐迷住了.赵婴齐与她大搞婚外恋、多夜情,俩人上床私通,集中体现了一个家族长久以后的败坏. 赵婴齐的两个哥哥,赵同、赵括,作为赵家头面人物,一合计,决定把奸夫赵婴齐驱逐算了——赵家还算有家法,没有大观园那么烂(“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焦大语). 但是赵婴齐说:“有我在,栾氏不敢加害咱们赵家.我能通过赵庄姬保护咱赵家.放逐我,两位兄长怕要罹祸了!上帝啊,饶了我吧,都是一个爸生的.”赵同、赵括不听,还是把弟弟赵婴齐放逐了. 赵婴齐一边走,还一边唱:“那谁啊,不要再说想我,不要再说爱我,从此我们之间,只能当当朋友.”从此去了齐国. 由于情夫被驱逐,金枝玉叶的赵庄姬呆在赵家倍感生活无聊,她的爱情鸟也已经飞走了,她的更年期却提前来到.神经错乱的她开始憎恨赵家上下,尤其憎恨两个叔叔.这时候屁股很黑的晋成公死了,儿子晋景公继位.晋景公虽然屁股不黑,但是手很黑.于是赵庄姬向晋景公诬告说:“赵氏就要作乱了!” 晋景公可算是逮着机会了,俗话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老赵家势力,盘根错节,炙手可热,尾大不掉,功高震主(这类词在中国文化里真多啊),让人不安.晋景公的权力空间被挤压了.正好姐姐赵庄姬前来检举,晋景公恨不得这些尾大不掉的白眼狼大夫们都死掉,于是他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 真是伴君如伴虎,晋景公真敢干啊.他立刻要对赵家下手.但是,慢着!赵家人多势众,闹不好反把晋景公咬了.十七年前,晋灵公灭赵盾,反把自己弄死了,就是个例子.晋景公读史有智慧,吸取上一代的教训,知道得先组织一批别的大家族来帮忙,光靠自己国君一族的兵力是不够的. 当时,栾氏(栾书家族)、士氏(士会家族),韩氏(韩厥家族),还有郤氏,都是晋国大牌大族.他们作为受封的卿,都拥有各自的封邑和封邑上的军队.晋景公给他们暗中下达了召集令,其中栾氏、郤氏愿意出兵,甘愿为君先驱,去灭赵家.他们实质上是借刀杀人,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而韩厥因为亲赵,则顶着压力,没有出兵. 终于,屠夫们凑齐了,晋景公和几家联兵,采取突然袭击,冲进赵同、赵括家里,宣布了命令之后,把赵同、赵括在内几百个脑袋纷纷切掉. 所谓族大逼君,连主子都忌恨赵家,没办法,赵同、赵括这两家都被干掉了.公元前583年的晋国都城里,用于排泄城市垃圾的河流上,流淌出赵家几百人的血和头颅. 赵同、赵括两家灭门惨案发生后,赵朔的媳妇赵庄姬,作为晋景公的姐姐,金枝玉叶,并且首告老赵家谋反有功,当然不在被屠杀之列.于是她带着身孕,搬去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住下,随后生下一枚完卵赵武——所谓“赵氏孤儿”. 这时候,韩厥(此人是赵盾提拔的,对赵家有情有谊)来找晋景公,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如果竟没有后代来继承,做善事的人恐怕就要畏缩了.《周书》说‘不敢侮鳏寡’.”于是晋景公指定赵武当了赵家的新的掌门人. 韩厥是怎样求情的呢,这里需要多罗嗦两句.韩厥说:“大禹、商汤这些古代圣王的后人,数百年来,一直在享福,不管遇上多坏的国君,都不敢剥夺他们后人的封邑福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祖上是大牌啊.” 韩厥的意思是说,当时有这样一种历史传统,只要祖上有功有德,后代不管有没有本事,就都应该得到照顾.韩厥认为这种现象是对的,因为,如果功勋家族的后人不能享福,那长此以往,别的家族看到了这一点,哪个家族还再愿意给国君卖命啊.(这大约属于一种延期支付的激励吧,类似股票期权,让没有功劳的后代也可以享福,但是却能激励当初的立功者,这也是有道理的啊.所以,无功受赏,有时候也是行的通的啊.)所以,黄帝、大禹的后代们没有立什么功,但周武王照样把他们封为诸侯,就是这个道理.按照这种道理,鉴于老赵家祖上是对晋君立过功的,按历史习惯,子孙就应该得到延期支付,那么您现在就应该提供给赵武以特殊的恩遇,虽然赵武的爹爹辈犯了罪. 于是晋景公把没收的赵家土地,划回给赵武,并且指定赵武为赵氏家族的新的掌门人.赵庄姬赵武娘俩,通过这场劫难,地位反倒提高了. 以上都是《左传》的说法. 但是,《史记》作者司马迁则另有一种接近小说家的说法.司马迁说:故事是这样的,进谗言的不是赵庄姬,而是那个放狗咬赵盾的屠岸贾,他到晋景公时代还活着呢,他恨死了老赵家了,还翻出“赵盾轼其君”的历史遗留问题.他不禀报晋景公,就暗中发兵屠杀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四家,四家人头全部落地.其中赵朔最慷慨,闻讯并不逃跑(韩厥事先曾来通知他),他说:“赵家忠于晋国,历代皆然,我怎么可以违抗君命,畏死出逃,给先人带来耻辱呢.”于是赵朔坐在家里等刽子手来收,他这一家也被干掉了. 赵朔的媳妇赵庄姬,则逃跑到弟弟晋景公的宫里藏下.可恶的屠岸贾——他真是赵家的克星——听说赵庄姬在公宫里生孩子了,所谓的“赵氏孤儿”,就武装进去搜索. 看见坏蛋来搜查,按照戏台和民间的说法,赵妈妈就把新生婴儿藏在裤子里,生怕他哭,急得很.乖孩子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 孩子是怎么藏在裤子里的,似乎史学届还没有研究的兴趣,戏台上的群众更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如果你穿着一个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我想你无论如何是塞不进去一个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根本就算不上裤子,就是两个裤筒,吊着,象风铃一样,而且是在膝盖以下(叫做胫衣),所以腰胯以下可以藏个花篮.因为没有东西遮羞,所以男女都要穿裙子袍子.我想赵妈妈立在产床旁边,侍女扶着,一袭长袍垂下,胯下吊着一个孩子,掩盖在袍子里边,自由地悬挂着,像舞台上的魔术师,等搜查的人一走,立刻从下边大变出一个活人. 这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置儿绔中”. 总之,我们要感谢当时的衣服.所谓绔,也就是刚才说的胫衣,是一种短的布筒子,两头空,把其上端绑在膝盖上,从膝盖往下,一直垂覆到鞋面.膝盖以上则是光着的,显得飘逸又性感(现在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这种穿法).由于是穿在小腿上,所以叫做胫衣.但是大腿和大腿以上是光着的,所以外面必须用“下裳”(类似现在的裙子)罩住,以免泄漏私处.男女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也就知道,古人在地面席子上必须是跪姿,这样就不用担心露点了.如果两腿朝前坐着——叫做“箕踞”,那是不行的.箕踞腿往前伸,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像荆轲临死时那样“箕踞”,是为了羞辱秦始皇(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甲骨文的“女”字的样子,就是一个女孩规规矩矩地跪坐着.一直到唐代,我们都是这么跪坐着,屁股压在脚后跟上,这实在是受了裤子缺席的限制.后来逐渐有了裤子,也就是胫衣慢慢向上连起来了,有了档,但仍然是开裆裤,慢慢才过度成死裆裤,于是也就可以俩腿朝前地坐着了,甚至可以坐椅子了. 说这么多就跑题了,回到赵庄姬的话题.赵庄姬生下的婴儿赵武,藏在妈妈的绔里,一次检查逃脱了,但是,保不齐还会来啊.于是,两个知名的忠义门人就出来了——杵臼、程婴,准备营救赵武.他们采取了类似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具体来讲,就是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假冒赵武,穿上有钱人家的好衣裳,杵臼抱着,藏于深山.然后程婴跑去向屠岸贾举报:“杵臼把婴儿赵武,藏到山里去了,我的知道!”屠岸贾得知后,高高兴兴地跟着程婴,扑到山里,杀死杵臼和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的追杀和搜查. 真孩子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则由程婴慢慢找机会从宫里带了出来,也藏匿在山中,由他来抚养,等待十几年后复出. 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仇人屠岸贾,报了仇,心满意足.忠义门人程婴这时候也不想再活了,就自杀了.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由着他离开这个血腥的人间,到天堂找他的老哥哥杵臼团聚. 元朝人就根据这些“史料”,编出了戏曲《赵氏孤儿》,一直传演到了今天.过年的时候经常有戏院里演. 其实,上边说的,全是司马迁的杜撰.司马迁大爷因为被汉武帝欺负了,所以整天幻想着侠客义士之类的从天而降,来踩平世间不公的大路,因此在这场惨剧里弄出杵臼、程婴两个义士骗观众眼泪,倒也激动人心.实际上它有两个重大的漏洞或者疑点: 第一, 屠岸贾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在不经晋景公允许下,偷着攻灭赵同、赵括、赵朔三卿.而且赵婴齐实际已经不在晋国了. 第二, 赵庄姬在晋景公宫中生下婴儿,屠岸贾居然敢冲进宫中去搜捕. 第三, 程婴带着屠岸贾跑到山里,随便指着一个叫杵臼的人,说他怀里抱着的就是赵武,你快杀了吧,并且按司马迁说的,还给我一千金作为赏赐吧.屠岸贾就信这是真赵武? 第四, 程婴干吗不把假婴儿放在赵庄姬的居宫中,然后带屠岸贾来,说这是赵武,你快杀了吧.这样还可以免得他的老哥们杵臼一死. 种种迹象表明,司马迁说的是不可信的,而且在各类史书中都没有同样故事的记载,甚至与《史记》中的其它篇章矛盾.限于篇幅,我们就不罗嗦了.实际上,赵妈妈庄姬是在弟弟晋景公宫中,安然地生下赵武,没有遭到迫害——实际上,是她诬陷迫害赵同、赵括,导致赵同、赵括家灭门,她不是被迫害者,而是迫害别人者,她和她的孩子也谈不上被威胁,也没有杵臼、程婴老义士.赵武生下来以后,韩厥就过来说好话了,说服了晋景公把赵武立为整个赵家的掌门人,赵武一支的地位反倒提高了.一切仅此而已.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我们相信《左传》的这一说法. 赵武,温良恭俭让,神经过敏,从大夫、新军将、上军将,一点儿一点往上熬,终于在25年后熬到了极点,成为三军元帅兼执政官,执晋国国政达七年,多次主持国际会盟和处理国际纠纷事务,为人仁厚,在诸侯中享有盛名. 到了赵武的孙子赵鞅(赵简子)时代,赵家又变得霸气起来.赵鞅是个咄咄逼人的铁腕人物,联合知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拥有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 .赵家的实力和财富再次凌驾于国君之上,无诸侯之名而有诸侯之实.最后终于在其子赵无恤时代实现轰轰烈烈的三家分晋. 赵家带领河北河南山西的毗邻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一度冠绝北方.赵国后来的名人,有享有“战国四公子”美名的平原君赵胜,也有“纸上谈兵”的败将赵括(此“赵括”非刚才被灭族的彼“赵括”也). 赵氏建国以后,正是因为对自己祖上赵武母子取得赵氏家族掌门人的不光彩手段暗自心虚,于是就把赵同、赵括之灭门嫁祸在屠岸贾头上,并且编了杵臼、程婴之事解释赵武的“幸存”缘由,并且把这种“故事”远近散播.所以司马迁之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大约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了吧. 所有这些历史云烟,家族兴衰,都只在这里先一笔带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