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大音希声的含义不是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我也知道,就是最大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我要知道他所蕴含的真正道理,尽可能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6:17:05
大音希声的含义
不是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我也知道,就是最大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我要知道他所蕴含的真正道理,尽可能详细,
大音希声的含义不是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我也知道,就是最大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我要知道他所蕴含的真正道理,尽可能详细,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但此“希声”和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希”作“望”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如何理解“大音希声”的解释必须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为参照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老子》全书的思想,才能认识到“大音希声”的真实含义.《老子》“大音希声”的命题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又是以道为其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声”必须先从《老子》的道谈起,进而才能谈及《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大音希声”的含义,下面详加论述.
《老子》全书五千言,所论仅是一“道”字.《老子》认为道有以下特征: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源,“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的地位是崇高无上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既无声无形又实际存在,既变幻莫测又绝对无限,“寂兮寥号,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二十一章);道是不可见的,也是神秘的,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人如果掌握了道的法则,就可无所不往,无所不能,用之不尽,无为而无不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执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统治者将道用于统治人民时,则要如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十九章);为了利于统治,不能让人民有知识、有文化,而要“绝学无忧”(二十章),杜绝一切知识.

从《老子》对道的阐述中,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老子》所说的道是万物之本,世间的一切均由它而生.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二,对世人来说,道既是无声的,又是不可见的.它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其三,用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则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胜.但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实行“绝圣弃智”的愚民政策,剥夺民众掌握和享受文化的权力,灭绝智慧、灭绝文化.
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的“无为而元不为”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来分析“大音希声”的思想内涵.“大音希声”一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女俞),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此处“大音希声”中“希声”的诠释对于文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以上文章中五种观点的争论焦点也皆集中于此.笔者赞成“希声”即“无声”说,其据有四:首先,《老子》在本文第十四章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句,和它并列的句子是“视之不见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夷,《广雅》释曰:“灭也”.微,《尔雅》释曰:“无也”.夷、希、微三字相对,文义也应相同,所以“希”应释作“无”.
第二,“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相对,从文法上来讲,“希声”之“希”应和“无形”之“无”同义.
第三,历代文人对此多有论证,晋王弼《老子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官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音非大音也.”宋河上公《道德经》注曰:“无声曰希.”明薛蕙《老子集解》曰:“大音,众音之本,反寂寞而无声也.”高亨《重订老子正诘》注曰:“希声犹言无声也.”均对“希声”有明确解释.
最后一个论据来自“道”本身,“大音希声”是《老子》在论对道的不同态度及其由来时提出的,道既是不可见的,又是“无声”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处于“寂兮寥兮”的超然境界.大音是《老子》所推祟的音乐,所以应符合道的特征,那就决不会是“令人耳聋”的有声之乐.所以“希声”不是“有声”,而是“无声”.
既然“希声”即“无声”,我们再来分析以上五种观点.第二种观点释“大音希声”为稀声之乐,即有声之乐.
上文已论证“大音希声”之“希声”非“稀声”,而是“无声”.所以“大音希声”为有声之乐的论点不能成立,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种观点是释“大音希声”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虽然也承认“希声”乃“无声”,但是认为此无声存在于彼有声之中,只是演奏中的“暂歇”,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的蕴酝有声、渲染有声,起到有声达不到的效果,其实质还是肯定有声之乐,和《老子》否定有声之乐的本意不符,所以此种观点也不能 成立.
第四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是认为“大音希声”即无声的天乐,但释“希”为“望”,也缺乏依据,上文已解释“希”即“无”,《老子》文中讲得很清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和“大象”相对,“希声”和“无形”相对,此处“希”不是动词,所以不能释为“望”.从原文的释义看,大音和闻相关,大象和视相连,所以《老子》才在第十四章中解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因此“希声”即“无声”,“希声”之“大音”并非“望”的天乐,而是听之不闻的无声之乐.如释“希”为“望”,“大音希声”一句则在文法和意义上均解释不通.由此看来,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第五种观点释“大音”为符合道的音乐无可厚非,但视“希声”为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证据不足.《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处“声”、“形”相对,“声”即声音,并非专指音乐的情感之声.如前所说,“希”即无,释为超越不但缺乏依据,而且也解释不通.因此,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如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参照和前提,第一种解释为最妥,也最符合《老子》一书的本意.所以,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老子》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但它主张取消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并因此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则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这又是我们不能不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