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简介和氏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20:41:06
和氏璧的简介
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简介】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武王,玉工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和氏璧相关故事-完璧归赵】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和氏璧相关故事-渑池之会】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武王,玉工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和氏璧相关故事-完璧归赵】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和氏璧相关故事-渑池之会】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