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祖国建国60周年来的成就或发展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3:52:00
关于祖国建国60周年来的成就或发展论文
字数2500以上
字数2500以上
一、艰苦创业
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
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年10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1957年12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P-2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
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P-2导弹和C-75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
这期间,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
4、小结,开局成功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成立,19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958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导弹试验训练基地(1961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配套发展
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
1965年3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进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
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0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
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
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
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年10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1957年12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P-2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
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P-2导弹和C-75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
这期间,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
4、小结,开局成功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成立,19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958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导弹试验训练基地(1961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配套发展
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
1965年3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进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
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0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
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