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节日习俗的作文把你了解到得节日习俗整理成一篇文章.要求:新颖,真实,有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2:19:33
写节日习俗的作文
把你了解到得节日习俗整理成一篇文章.要求:新颖,真实,有特色.
把你了解到得节日习俗整理成一篇文章.要求:新颖,真实,有特色.
新春期间,走亲访友之际,我收集了当地关于农历传统节日的习俗故事.这其中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以前不熟悉的,这些节日都很有意思,现在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北方地区的二月二,与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逐渐演变成祈求丰收和驱除虫害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苑城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打囤,即象征性地建粮仓,又称打灰囤.用草木灰(当地俗称小灰)在庭院里洒上若干粮仓形状的图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阳未出前,由汉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围成一个圆圈,即为粮囤.圆圈封口处要朝院门里,意谓财不外流.然后抓一把粮食(麦、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盖一块砖头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个囤,各为麦子囤、谷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还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状的图案,象征囤高粮满,预兆丰年,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农谚.
二月二吃炒蝎豆,据说可防止被蝎子蛰.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可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与蝎豆一起炒.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日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当地黄豆种植渐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条囤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但是二月二青龙节吃炒蝎豆的习俗仍在延续着.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是传统祭祖扫墓的隆重节日.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清明则为人节.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村庄在街口或大场院扎起秋千.秋千有两种,一种是驱秋千,即直秋千;另一种则是用大车轮做成的转悠千.男女老幼,特别是妇女尽情玩耍.秋千驱得高,甩得远,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儿童则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有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样,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清晨,每个孩子要吃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建国以后,清明这天,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到当地烈士陵园或有烈士墓的地方,追悼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九十年代以后,民间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现在添土习俗渐渐消亡,而祭祖习俗仍延续下来,同时,清明也将逐渐变成改善生活和春游的日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汩罗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插艾叶、菖蒲、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长山一带最兴盛的是插艾叶.家家户户门外插一束艾叶,或置艾叶于门楼屋檐之上,以避邪免灾,避免瘟疫.有俗谚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这一天,儿童手腕緾五色花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俗叫五丝线.据说能驱邪避鬼,使儿童长命百岁.女孩带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装有五种香料做成的香药,也有的装入艾叶,戴在身上,香味扑鼻,可以驱疫避虫.
吃粽子、饮雄黄酒是端午独特的饭食习俗.用竹叶、苇叶、荷叶等包成粽子蒸制而成.雄黄酒可解百脚蛇虫“五毒”.长山一带,将朱砂、雄黄、酒混在一起,涂在小孩的脚心、手心,可以驱虫避毒,以保平安.
六十年代以后,插艾、拴五丝线、戴香布袋等习俗逐渐消失,吃粽子成了唯一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一年四季享用的民俗食品之一.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有的说是关老爷的生日,这天下雨的机率高达百分之90%以上.即使无雨,也是多云或阴天.民谚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定为雨节,具有一定的经验依据.如果五月十三雨,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大旱,往往要举行祈雨仪式.民间祈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关老爷、龙王爷或大(dai)王显灵.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祈祷甘霖.长山一带的大王指刘大王,有的说是乾隆年间的刘墉,也有的说是明朝被奸臣魏忠贤排挤的刘阁老刘鸿训.
半年节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和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里摆上香案,燃香烧纸,
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北方地区的二月二,与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逐渐演变成祈求丰收和驱除虫害为主要内容的节日,苑城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打囤,即象征性地建粮仓,又称打灰囤.用草木灰(当地俗称小灰)在庭院里洒上若干粮仓形状的图案.二月二日清晨,太阳未出前,由汉家人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轻敲打簸箕边沿,使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围成一个圆圈,即为粮囤.圆圈封口处要朝院门里,意谓财不外流.然后抓一把粮食(麦、谷、豆等)放在囤中央地上,上面盖一块砖头或陶瓦片.一般要打三个囤,各为麦子囤、谷子囤、豆子囤.灰囤外沿,还要用灰撒上挮子形状的图案,象征囤高粮满,预兆丰年,当地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农谚.
二月二吃炒蝎豆,据说可防止被蝎子蛰.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可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拌和粘米面,切成菱形面棋子,与蝎豆一起炒.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日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五十年代末期,当地黄豆种植渐少,增加爆玉米花、大米花等.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条囤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但是二月二青龙节吃炒蝎豆的习俗仍在延续着.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是传统祭祖扫墓的隆重节日.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大冥节”.
长山一带习俗,寒食要添土上坟.寒食前一天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在祖先坟墓周围,或宜量南北取土,或宜量东西取土,将新土填在旧坟上,意即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第二天下午上坟祭祖.祭祖供品一律为烙菜,烙菜有菠菜、萝卜盒子(水萝卜、胡萝卜)、藕盒、咸鱼等.先祖去世,头三年要在寒食这天上午上坟,过了三年以后改为下坟上坟.新坟不过三年不添土.六十年代以后,实行火化,坟墓多数平掉了,添土习俗渐渐消亡了.现在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上坟的供品也简单化了,现在有的仍用烙菜,也有的用水饺,还用的趄接用饼干点心了.
清明则为人节.是郊游踏青的好日子.村庄在街口或大场院扎起秋千.秋千有两种,一种是驱秋千,即直秋千;另一种则是用大车轮做成的转悠千.男女老幼,特别是妇女尽情玩耍.秋千驱得高,甩得远,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有本领.儿童则跑到野外放飞风筝,风筝有的做成蝴蝶、青蛙模样,有的做成鲤鱼、蜈蚣、人物等形状.清明这天清晨,每个孩子要吃一对染成红皮的鸡蛋,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建国以后,清明这天,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到当地烈士陵园或有烈士墓的地方,追悼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九十年代以后,民间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现在添土习俗渐渐消亡,而祭祖习俗仍延续下来,同时,清明也将逐渐变成改善生活和春游的日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投汩罗江之日正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插艾叶、菖蒲、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长山一带最兴盛的是插艾叶.家家户户门外插一束艾叶,或置艾叶于门楼屋檐之上,以避邪免灾,避免瘟疫.有俗谚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这一天,儿童手腕緾五色花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俗叫五丝线.据说能驱邪避鬼,使儿童长命百岁.女孩带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装有五种香料做成的香药,也有的装入艾叶,戴在身上,香味扑鼻,可以驱疫避虫.
吃粽子、饮雄黄酒是端午独特的饭食习俗.用竹叶、苇叶、荷叶等包成粽子蒸制而成.雄黄酒可解百脚蛇虫“五毒”.长山一带,将朱砂、雄黄、酒混在一起,涂在小孩的脚心、手心,可以驱虫避毒,以保平安.
六十年代以后,插艾、拴五丝线、戴香布袋等习俗逐渐消失,吃粽子成了唯一传承下来的习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一年四季享用的民俗食品之一.
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有的说是关老爷的生日,这天下雨的机率高达百分之90%以上.即使无雨,也是多云或阴天.民谚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定为雨节,具有一定的经验依据.如果五月十三雨,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必定大旱,往往要举行祈雨仪式.民间祈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关老爷、龙王爷或大(dai)王显灵.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川盘里,供在神棚,人们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祈祷甘霖.长山一带的大王指刘大王,有的说是乾隆年间的刘墉,也有的说是明朝被奸臣魏忠贤排挤的刘阁老刘鸿训.
半年节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和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里摆上香案,燃香烧纸,